《认识三角形》教案11
- 资源简介:
约1850字。
7.4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
1.能说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三角形、会从较为复杂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
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并会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用三根木棒摆三角形的过程,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品尝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探究与归纳。
2、师生共同操作、发展推理能力及表达能力。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
情境一 出示“帆船”、“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图案、实物。
提出问题:
(1)、这些图案实物中,有你们熟悉的图形吗?并把它们画下来,与同伴交流。
(2)、举出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并与同学交流。
情境二 用事先准备好的三根小木棒在展台上摆一个三角形。
找出(含有几个三角形的)实物模型中的三角形。
通过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的引入让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图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气息。同时画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直观感受
(二)探索活动,揭示新知
1、通过情境提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三角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顶点 用大写字母表示。例:A B C
归纳: 角 用一个大写字母或三个大写字母表示。∠A,∠ABC
边 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BC a
注意:在表示的时候要注意角与边的对应。
∠A ←→ a边(BC)
∠B ←→ b边(AC)
∠C ←→ c边(AB)
活动一 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三根小木棒摆三角形。让学生根据特点,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概念。
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要求学生从实际模型中找出不同的三角形,并进行交流。
“议一议”活动 引导学生会按角将三角形分类,渗透分类的思想。
通过几何模型与议一议,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分类的理解。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