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2060字。
《统计调查》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 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本153页至155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了解并掌握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基本概念;(2)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以及与普查的区别
2.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总结抽样调查适用的几种情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统计调查”第二课时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根据数据思考和处理问题,通过数据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是统计的基本思想,而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归纳法在统计中的一种应用,抽样调查则蕴含了这种统计思想,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是在以前学过简单的数据统计和上节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今后统计学及其它学科的学习,甚至是研究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4.教学准备:现实生活中,抽样调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应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有所感受,而分析生活中具体例子的过程,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学前,拍摄了一段同学喝汤的视频,引入抽样调查;搜索抽样调查实例,整理、挑选制作成课件,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还参考了一些教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与方法。
5.教学重点: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以及用样本反映总体的思想
6.教学难点: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适用的三种情况
四. 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去疑;鼓励学生去探; 激励学生去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
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达到探究、归纳的目的。
五.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开始学习新内容之前,播放一段学生喝汤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开始思考视频的内容与数学的联系,接下来对视频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强调一勺汤与一碗汤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用样本反应总体的思想,由此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抽样调查。
2. 趣味题分析 得出定义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