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 资源简介:
约3530字。
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1“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本章也是后继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基础。由此,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让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把探求边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的关系,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可计算的格点图形,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先探求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猜测一般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解决一些特殊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这是特殊——一般——特殊的思想。在本节课,要创设问题串,提供学生活动的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认识和理解勾股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初步会用它进行有关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交往中获益;介绍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这一定理的博大精深的同学,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难点
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数学乐园的大门宽1.5米,高2米。由于数学乐园里需要一块正方形的木板,于是小明拿着准备好的一块边长为2.1米的木板想要进门,他能进去吗?(课件展示通常的方法)
(这个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刚开始一定会认为很简单,但是经过老师把他们的想法即分别横着竖着将木板放在门口的课件演示,他们会突然好奇起来,到底能不能进去,如何进去呢?)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