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线》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3000字。
《垂线》教案
三维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出垂线的第二个性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3.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
1.垂线的第二个性质.
2.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点间的距离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导入新课
活动1.问题:
(1)怎样正确量出跳远的成绩?
(2)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哪一条最长?哪一条最短?
设计意图:对于问题(1),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数学的学习上也是这样.几何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产科,它的定理也是在大量的实际问题的需要中产生的.因此,还几何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把自己的手动起来,凡是能自己动手探索的几何问题,就一定让学生做.
对于问题(2),直角三角形这个典型的基本图形,这一图形的用途相当广泛,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得上的地方,就让学生反复熟悉、回顾,达到掌握的目的.
推进新课
师生行为:师:怎样测量跳远成绩?谁能将跳远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黑板上画出它的示意图.
生:(黑板演示)如图1.
师生共同指出:BD为起跳线,A为跳远时脚落地点.
师:体育老师是如何量出跳远的成绩的?
生:过A作BD的垂线,垂足为O,AO的长度就是跳远的成绩.
师:BD所在的直线上,除O点外,还有很多的点,如图2:为什么测量跳远的成绩不去测量AC1、AC2、AC3、…的长度,而只测量AO的长度呢?线段OA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AO这条线段是线段AC1,AC2,AC3,…中最短的.体育比赛要求公平、公正.如果去随意测量AC1,AC2,AC3,…,就失去了统一的竞赛规则.
师:很好!AO⊥BD于O,我们称线段AO为垂线段.它是A与直线BD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最短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垂线的第二条性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