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770字。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数列》第三节。
本节课要求能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能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教材将等比数列安排在等差数列之后,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与等差数列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等比数列求和有关内容做好准备。
二、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的中职学生由于入学成绩低,基础普遍较差,且没有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
也不善于归纳总结。在本节课学习时,我考虑学生可能会把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混淆,对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可能比较难理解。针对这些,我用幻灯片提前准课好堂提问和课堂练习,尽量多一些学生思考的时间,并积极鼓励学生和启发学生通过类比、猜测和归纳,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我还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思路溶于课堂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掌握和巩固等比数列的概念、公式,并发现解题的规律。总之在课堂上我采用启发式的、感观性的、让学生参与的直观教学,我用三多,即多练,多问,多鼓励来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互动,为学生学好数学搭建平台。
三、设计思想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将内容按照“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教学构建——教学运用——教学反思”的顺序展开,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背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其公式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类比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2、类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探索发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给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过类比、观察、猜测、归纳、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类比创新能力,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
六、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七、教学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幻灯片)(2分钟)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