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2480字。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吉隆中学 郑文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12.3.1——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等腰三角形除了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以外,还有特殊的性质,因此它的运用更广泛。本节课是在学习一般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的基础上,师生动手操作剪裁得到的等腰三角形纸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论证,探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这些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情的演绎推理能力,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不仅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依据,而且也是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的基础,其应用相当广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让学生掌握。
二、学情分析
(一)就其知识掌握而言,学生虽然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已经具备初步
的演绎推理能力,但是对规范的、需要经过缜密思维推理过程的表达,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规范和引导。
(二)就其生理、心理特点而言,八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演绎推理能力已初步形成,动手能力较强,注意力比较集中,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浓厚兴趣。因而,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发表见解
的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的主体作用,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 确定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