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2360字。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椭圆的焦点、椭圆的焦距,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能力目标:通过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倒,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解决方法:用模型演示椭圆的形成,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方法:推导过程分四步进行,每步要重点讲解,关键步骤要加以补充说明)
3.教学疑点:椭圆方程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解决方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方程)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相结合及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于始终,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图片,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设条件。师生动手将椭圆的生成过程表示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1.1997年初,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了一条消息,从1997年2月中旬起,海尔•波普彗星将逐渐接近地球,过4月以后,又将渐渐离去,并预测3000年后,它还将光临地球上空 1997年2月至3月间,许多人目睹了这一天文现象 天文学家是如何计算出彗星出现的准确时间呢?
演示动画,让学生说明海尔•波普彗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那么通过
观察它运行中的一些有关数据,可以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的方程,从而算出它运行周期及轨道的的周长
2.播放生活中常见的椭圆形图片,说明椭圆在天文学和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指出研究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二) 探究类比,形成概念:
1.从形状上看椭圆与圆比较相象,因此我们先回忆圆的定义:平面内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也可以说成是:在平面内,圆是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板、细绳、图钉画图。用该些工具怎样画出圆。
思考1:如果把这根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两颗图钉上,并分开固定在两个点F1、F2上,并保持拉紧状态移动铅笔,请你们再画一画会是什么样的曲线?
思考2:①轨迹上的点是怎么来的?
②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答:两个定点,绳长。即不论运动到何处,绳长不变(即轨迹上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
(演示椭圆形成的动画。)
现在我们可以作出了椭圆这个曲线,根据该画法你能类比得到椭圆的定义吗?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 |,则是线段 ;若常数<| |,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 |”.
在启发、讨论后由学生、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 、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 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三)标准方程的推导:
师:椭圆的方程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生: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是:(1)建系;(2)设点;(3)列式;(4)化简;(5)证明。(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