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说课稿6
- 资源简介:
约5540字。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三章第六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除了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外,还具有两个特殊的性质,即“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这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同时它在平面图形和空间立体图形的证明和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活的建筑、测量、设计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而且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本节课安排学生通过翻折等腰三角形纸片、测量等腰三角形内角度数、观察几何画板中的等腰三角形特征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特性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本班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在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方面还缺乏经验,不易灵活应用,容易造成应用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灵活地结合学生练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并且加倍激励和鼓励.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证明和计算问题.
2、通过折纸片、测角度等实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的知识形成过程,并进一步体会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味探索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增强审美情趣、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方式与手段
1、教学方式:直观演示法、探索发现法,探究
根据初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节课内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性质发现上,采用演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性质的证明上,采用引导在性质的应用上,采用递进练习法.通过启发、疏导、点拨、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运用.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
教具:大小不同的等腰三角形纸片(由教师准备,并且其中包括钝角的、锐角的、直角的等腰三角形)、量角器、
三、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纸片,说出这个纸片是什么图形?
2、提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