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 资源简介:
约2590字。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1.说教材
1.1 教学内容
《余角与补角》选自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这节课是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直角、平角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光的反射、剪刀剪东西时角的变化等现象,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了有利于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的问题情境,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提出了能引起学生好奇和思考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始,认识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1.2 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学习余角与补角,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相交线的有关知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说理,并用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说目标
2.1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
知识目标:(1)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知道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利用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2.2 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因为它们是几何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可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方法强调概念和性质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
难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因为性质的得到用到了推理的方法,而推理是初中生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可采取直观认识和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难点。
3.说教法
3.1 教法分析
数学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都得到发展。这节课我想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入手,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之上,组织学生进行重在讨论交流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与学生合作完成概念的引入和性质的推导,因此我决定采用讲授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2 学法指导
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经历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一方面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获益,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