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2410字。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
教材依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3.2《三角形全等条件》第三课时.
设计思想: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重要转折点,是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推理方法之后,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的关键地方.由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初学者显得很抽象,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所以采取从基本的动手实践入手,通过拼图、画图、剪纸、比较、观察、猜想归纳等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形式,强调探究过程的参与性、开放性、差异性,自然生成“角边角”的判定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为今后数学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二)教法说明:在此节课之前,学生对几何中的定理的产生是很陌生的,在教学时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会运用直观、形象的图形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猜想的结论;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这样整节课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自主探究意识.
(三)学法分析:通过前一节“边边边”、“边角边”公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的能力,也具备了应用已有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如果此时创设一些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进行举一反三的自主探究,总结并积累数学解题和探究规律中的一些常用的办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学会”转向“会学”,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教学应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活动导出“角边角”公理.
2.理解“角边角”公理.
3.运用“角边角”公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画图、观察、比较、猜想、归纳、交流等环节得出“角边角”公理.
2.在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认识论的教育.
2.经历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