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920字。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滁州中学 任树新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划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3) 通过椭圆与方程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椭圆的标准方程;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运用。
教学任务分析:
(1) 学生已有的主要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学习过圆,了解圆的定义,经历了根据圆的特征,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
(2) 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与圆类比,弄清椭圆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基本流程:
教学过程:
问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备注
1、回顾圆的定义,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工具画圆。 学生动手画圆,结合图形,重现思维轨迹,为椭圆的学习作好铺垫。 1.由学生动手实验,并说出圆的定义;
画圆时,绳子一端固定在纸板上,一端栓在笔上学生再次体会笔尖到定点的距离不变的情景。
2.将圆心分开变为两个,绳子两端固定在这两个定点上,用笔勾住绳子,将会画出什么样的曲线呢? 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1.师生一起画图,得到一个压扁的“圆”—椭圆;
2.教师演示课件:拱桥、橄榄球、天体的运动轨迹等。 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美,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3.在运动中,椭圆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4.应该如何描述动点M所满足的几何条件? 1.弄清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是建立曲线方程的关键之一。
2.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整理实验,归纳抽象成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两个确定的量—定点及绳长,变动的量—笔尖(即椭圆上的点)。
2.再次演示画椭圆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总是等于绳长。 这里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并逐步修正得到椭圆的定义。
5.将两位学生所画的椭圆投影到大屏幕,并提出问题:在绳长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画出的椭圆有圆有扁呢? 使学生认识到椭圆的形状受到两定点 的距离的影响。 1.教师:改变原有的两定点的距离画椭圆并观察图形,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 的距离愈近椭圆愈圆, 的距离愈远椭圆愈扁。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