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数》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3400字。
第1章 实数
《实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
2、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有关无理数的数学史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实数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
2.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1. 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
2.用所学定义正确判断所给数的属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1.自学:阅读课本,试着做一做本节练习,提出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鼓励提问).
2. 查阅有关“无理数”的典故.
1."无理数"的由来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
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坛,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
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便是“无理数”的由来.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