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3260字。
《方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能力目标: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感知数学知识的抽象美,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方差意义的理解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
甲队:26 25 28 28 24 28 26 28 27 29
乙队:28 27 25 28 27 26 28 27 27 26
(1) 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
(2) 你能说说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吗?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议一议
(1)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分析: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不仅要知道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还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
二、概括
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
方差公式:S = [( - ) +( - ) +…+( - ) ]
三、引例分析
(1)易知甲、乙两队的平均年龄分别是 甲=26。9, 乙=26。9
即甲、乙两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相同
(2)要探讨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的波动情况,显然不能用平均数来说明
(3)发现规律,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是判断该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例题解析,当堂练习]
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