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全集(48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五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8/7 20:11: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353894680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优秀高中数学必修5教师教案
├─第1章 解三角形
│1.本章规划(第一章 解三角形).doc
│2.备课资料(1.1.1 正弦定理).doc
│2.示范教案(1.1.1 正弦定理).doc
│3.备课资料(1.1.2 余弦定理).doc
│3.示范教案(1.1.2 余弦定理).doc
│4.备课资料(1.1.3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doc
│4.示范教案(1.1.3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doc
│5.备课资料(1.2.1 解决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doc
│5.示范教案(1.2.1 解决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doc
│6.备课资料(1.2.2 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doc
│6.示范教案(1.2.2 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doc
│7.备课资料(1.2.3 解决有关测量角度的问题).doc
│7.示范教案(1.2.3 解决有关测量角度的问题).doc
│8.备课资料(1.3 实习作业).doc
│8.示范教案(1.3 实习作业).doc
├─第2章 数列
│1.备课资料(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doc
│1.示范教案(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doc
│2.备课资料(2.2.1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oc
│2.示范教案(2.2.1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oc
│3.备课资料(2.2.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doc
│3.示范教案(2.2.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doc
│4.备课资料(2.3.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doc
│4.示范教案(2.3.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doc
│5.备课资料(2.3.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二)).doc
│5.示范教案(2.3.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二)).doc
│6.备课资料(2.4.1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doc
│6.示范教案(2.4.1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doc
│7.备课资料(2.4.2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doc
│7.示范教案(2.4.2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doc
│8.备课资料(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doc
│8.示范教案(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doc
│9.备课资料(2.5.2 求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运用).doc
│9.示范教案(2.5.2 求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运用).doc
└─第3章 不等式
1.备课资料(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doc
1.示范教案(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doc
2.备课资料(3.2.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doc
2.示范教案(3.2.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doc
3.备课资料(3.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应用(一)).doc
3.示范教案(3.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应用(一)).doc
4.备课资料(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doc
4.示范教案(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doc
5.备课资料(3.3.2 简单线性规划问题).doc
5.示范教案(3.3.2 简单线性规划问题).doc
6.备课资料(3.4.1 基本不等式 的证明).doc
6.示范教案(3.4.1 基本不等式 的证明).doc
7.备课资料(3.4.2 基本不等式 的应用(一)).doc
7.示范教案(3.4.2 基本不等式 的应用(一)).doc
  备课资料
  一、知识总结
  1.判断三角形解的方法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这类问题分为一解、二解和无解三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几何图形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正弦函数的有界性进行分析.
  设已知A、B、A,则利用正弦定理
  ,
  如果sinB>1,则问题无解.
  如果sinB=1,则问题有一解;
  如果求出的sinB<1,则可得B的两个值,但要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等三角形有关性质进行判断.
  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
  已知△ABC,设BC=A, CA=B,AB=C,作AD⊥BC,垂足为D.
  则Rt△ADB中,  ,
  ∴AD=AB•sinB=csinB.
  ∴S△ABC= .
  同理,可证 S△ABC= .
  ∴ S△ABC= .
  ∴absinc=bcsinA=acsinB,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 .
  即 .
  3.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
  对于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在进行恒等变形时,常常将正弦定理写成
  A=2RsinA,B=2RsinB,C=2RsinC或sinA= .(R为△ABC外接圆半径)
  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把边和角的正弦进行转换,我们将在以后具体应用.
  二、典型例题
  1.若△ABC中(A2+B2)sin(A-B)=(A2-B2)sinC,则△ABC是(  )
  A.等腰三角形          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分析:运用正弦定理A=2RsinA,B=2RsinB以及结论sin2A-sin2B =sin(A+B)sin(A-B),
  由(A2+ B2)sin(A-B) = (A2- B2)sinC,
  ∴(sin2A+sin2B)sin(A-B) =(sin2A-sin2B)sinC=sin(A+B)•sin(A-B)•sinC.
  若sin(A-B)= 0,则 A = B.
  若sin(A-B)≠0,则sin2A+sin2B=sin2CA2+B2=C2.
  ∴△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答案选D.
  2.在△ABC中,A=45°,B∶C = 4∶5,最大边长为10,求角B、C,外接圆半径及面积S.
  分析:由A+B+C=180°及B∶C=4∶5,可得B=4K,C=5K,
  则9K=135°,故K=15°.那么B=60°,C =75°.
  由正弦定理 ,
  由面积公
  备课资料
  一、向量方法证明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在△ABC中,设三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 ,
  ∴ .
  ∴ .
  ∴ .
  ∴ .
  ∴b-acosC=ccosA,
  即B=ccosA+acosC.
  类似地有C =acosB+bcosA,a=bcosC +ccosB.
  上述三式称为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二、解斜三角形题型分析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每一个等式中都包含三角形的四个元素,如果其中三个元素是已知的(其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是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解.
  关于斜三角形的解法,根据所给的条件及适用的定理可以归纳为下面四种类型:
  (1)已知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如A、B、A,解△ABC.
  解:①根据A+B+C=π,求出角C;
  ②根据 ,求B、C.
  如果已知的是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如A、B、C,那么先求出第三角C,然后按照②来求解.求解过程中尽可能应用已知元素.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如A、B、C,解△ABC.
  解:①根据C2=A2+B2-2abcosC,求出边C;
  ②根据cosA= ,求出角A;
  ③由B=180°-A-C,求出角B.
  求出第三边C后,往往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应用正弦定理求角,但为了避免讨论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应先求A、B较小边所对的角(它一定是锐角),当然也可以用余弦定理求解.
  (3)已知两边及其中一条边所对的角,如a、b、A,解△ABC.
  解:① ,经过讨论求出B;
  ②求出B后,由A+B+C=180°,求角C;
  ③再根据 ,求出边C.
  (4)已知三边A、B、C,解△ABC.
  解:一般应用余弦定理求出两角后,再由A+B+C=180°,求出第三个角.
  另外,和第二种情形完全一样,当第一个角求出后,可以根据正弦定理求出第二个角,但仍然需注意要先求较小边所对的锐角.
  (5)已知三角,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从容说课
  本节课先由教师提供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数列的有关概念,再通过对数列的项数与项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探究,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最后师生共同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课本图211中的正方形数分别是多少?
  生 1,3,6,10,….
  师 图212中正方形数呢?
  生 1,4,9,16,25,….
  师 像这样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你能否再举一些?
  生 -1的正整数次幂:-1,1,-1,1,…;
  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生 一些分数排成的一列数: , , , , ,….
  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折纸问题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请同学们随便取一张纸试试(学生们兴趣一定很浓).
  生 一般折5、6次就不能折下去了,厚度太高了.
  师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设纸原来的厚度为1长度单位,面积为1面积单位,随依次折的次数,它的厚度和每层纸的面积依次怎样?
  生 随着对折数厚度依次为:2,4,8,16,…,256,…;①
  随着对折数面积依次为 ,  ,  ,  ,…,  ,….
  生 对折8次以后,纸的厚度为原来的256倍,其面积为原来的分 1[]256式,再折下去太困难了.
  师 说得很好,随数学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思维会更加理性化.请同学们观察上面我们列出的这一列一列的数,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生 均是一列数.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