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13
- 资源简介:
约2600字。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第一中学 袁嗣林
【教学及培养目标】
双基:理解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椭圆的标准方程;进一步学习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坐标法及其应用.
能力: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在探索椭圆标准方程过程中,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材处理的建议】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
【教学技巧与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ppt)和实物投影仪等辅助教学.
【教学探究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概念
首先用多媒体演示“神舟六号”飞船绕地球旋转运行的画面,并描绘出运行轨迹图.
探究一 “神舟七号”飞船绕地球旋转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椭圆)
此外老师可以指出,在生活中,除椭圆外,还有抛物线、双曲线等例子.
再运用多媒体演示一个平面截圆锥的各种情形,向学生介绍“圆锥曲线”这个名称的来历.
教师指出:椭圆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学习椭圆的有关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本环节由实际例子引入,让学生形成椭圆的感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明白生活实践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探究尝试、归纳提炼形成概念
引导:曲线可以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那么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要想知道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首先要知道椭圆的几何特征.
学生实验:按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学生用一块纸板,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尝试画椭圆.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同桌相互切磋,探讨研究.(提醒学生:作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即椭圆上的点要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
(说明:按学生的认识规律与心理特征,设置一系列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条件,从而认识椭圆概念.)
启发、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引导学生找定义的关键处:
①平面曲线;
②任意一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