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2270字。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
教学课时
第六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等概念;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其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知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类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这些概念,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确定其解集.
教学难点
在数轴上找公共部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具准备
1.五根木条长度分别为10、14、6cm;
2.多媒体课件──(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拿出你准备的五根木条,若将长度为10cm的木条记为a,长度为3cm的木条记为b,其余三根木条分别记为c1(14cm),), ).请同学们试一试,哪根木条能与木条a和木条b一起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想一想其中有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
动手搭建三角形,对于14cm长和6cm长的两根木条,无论如何摆放都搭不成三角形,这时思考14与10和3的关系,6与10和3的关系合作交流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思考交流后,老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播放:让a、b固定,c1(或c2、c3)的一端与a或b的一端重合,转动c1、c2、c3,只有长度为9cm长的木条c2的另一端能与a、b的另一端点重合,即可以构成三角形.如图.
生:c1太长,c3太短,也就是说14>10+3,而6<10-3,这违背了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原理.
师:能说一下三角形的原理吗?
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