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39份)
- 资源简介:
2017年秋季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39份打包,Word版)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2 数据的整理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4 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5 综合与实践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 正数和负数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 有理数的大小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1有理数的加法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2有理数的减法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3加、减混合运算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法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2有理数的除法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3乘、除混合运算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6.2科学计数法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7 近似数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1用字母表示数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3单项式与多项式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4代数式的值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2.1合并同类项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2.2去括号、添括号及整式加减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1)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2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2)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3.1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3.2消元解方程组(1)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3.3消元解方程(2)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5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6 综合与实践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 几何图形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 线段、射线、直线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4 角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6 用尺规作线段与角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 数据的收集 教案.doc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有理数的乘方.doc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和认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重点难点】
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与对基准的理解.
难点: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基准的理解.对有理数的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我介绍:
我叫刘辉,身高1.80米,今年30岁,体重77公斤.
我们班男生有……
在刚才的介绍中出现哪些数,你能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生活中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呢? 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
1.安龙县冬季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安龙的温差是多少?
2.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三个队的净胜球分别是2,-2,0,如何确定排名顺序?
3.某机器零件的长度设计为100mm,加工图纸标注的尺寸为100mm±0.5mm,这里的±0.5mm代表什么意思?合格产品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在上面的实例中出现了一种新数:
-3,-2,-0.5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小于设计尺寸0.5mm.
3,2,0.5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大于设计尺寸0.5mm.
像3,2,0.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像-3,-2,-0.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
强调: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入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页例1.
你能再举出一些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数量的实例吗?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让学生讨论:
0只表示没有吗?
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你能试着把有理数进行分类吗?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节的重点.通过例题的设置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
通过讨论加深对0的认识.
1.6 有理数的乘方
第2课时 科学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知道科学记数法中字母a的规定及10的幂指数与原数整数位数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难点:10的幂指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提出以下问题:
1.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44万平方米,如果我们的军训在那里进行,你能想办法估计天安门广场最多可容纳多少站成方阵接受军训的学生吗?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约2亿册,居世界第五位.
(1)请调查本校图书馆某个书架所存放图书的数量.中国图书馆所藏的书需多少个这样的书架?
(2)如果你所在班级的同学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个这样班级的学生借阅?
3.生活中的大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0000平方千米;
(3)我国信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83000000000元.
师: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些读和写都显得困难的大数吗?
师: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请用计算器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并观察计算器是如何显示的.
3.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2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
【教学目标】
1.通过现行的利率、利润和比例问题,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数学问题的意识.
难点:有关利率、利润和比例问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息、本金、利率、本息和等概念及关系.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年数.
2.有关利润的相关知识.
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成本.
3.课前将调查得到的信息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通过回顾概念为学习本节内容进行引入,通过展示调查结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目标】
1.借助于身高的情境,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3.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重点难点】
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的公理.
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生:各抒己见.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用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生:以小组为单位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交流比较的方法.
师: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师: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给出任务: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
生:讨论、实践、交流方法.
师:概括总结.
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CD.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生:独立思考和讨论之后,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
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
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
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
生:动手做一做.
师:给出表示方法.
师: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40页的例题.
生:小组合作完成.
师:出示答案进行校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事实.
体会线段比较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发现诸多结论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1.6 有理数的乘方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
3.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
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了哪些运算?
生: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师:你能说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
生: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得0.
师:你能说出多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吗?
生: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究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用多媒体出示乘方的定义: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
资源评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