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说课稿
- 资源简介:
约3590字。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说课稿
(第一课时)
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陈杰
(邮编644000 邮箱chenjie0011@sohu.com)
一、教材分析
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新教学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学时间的前移,可能会因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充分,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看,新旧教材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定义的处理上。新教材的定义显得更简洁精炼,而新教材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量均大幅增加,大约是旧教材的两倍。显然,新教材的编写者在数学概念的处理上贯彻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一新的教学观。当然,一次性给出定义也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也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
基于上述理解,我对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作如下考虑: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初步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方面: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增加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
四、教法与学法
(一)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问题出发引出数学概念,并在实际问题中反复应用和辨析,启发学生理解概念并能在实践中总结判定方法。
由于这是充要条件的概念起始课,文字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益。
(二)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分析”——“探究”——“总结”的学习环节,从三个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对具体命题的正反辨析,对“充分的”和“必要的”这两个词汇产生感性化的认识。
2、学生通过解题实践,总结判定方法,形成辨别充要条件的初步能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