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案
- 资源简介:
约2290字。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案
青铜峡市五中 高军贤
(一)学习目标:
通过画图发现三角形三边的特殊的关系,能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确判断所给
的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同时能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学习过程:
环节一:画三角形
(1)已知:三条线段分别为6,4cm,
画△ABC,使得B,A,AB=4cm
(2)已知:三条线段分别为6,1cm,
画△DEF,使得DE=6cm,DF=3cm,EF=1cm
(3)思考:从上面画图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
环节二: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探索:
如图,请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并填写:
BC= ㎝,AC= ㎝,AB= ㎝,
计算:BC + AC= ,BC + AB= ,AB + AC
则BC + AC AB(填上“> ”或“ < ”) ①
BC + AB AC(填上“> ”或“ < ”) ②
AB + AC BC(填上“> ”或“ < ”) ③
(2)思考:请你用语言表示上述结论:
三角形的 之和 。
(3)变形:将①式中的AC从不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得,
BC AB-AC(填上“> ”或“ < ”);
同理由②式、③式得: ;
(4)结论:三角形的 之差 。
环节一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发现问题,思考满足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一定可以构成三角形;若前面已学习三角形的作图,此时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若则教师要指导学生
作图,本环节约用五分钟时间。学生完成后教师问:在作图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环节二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教师要求学生回答:BC + AC= 与AB对比有什么结果?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但学生若对尺规作图掌握不好,那么本节课会因作图影响教学进行,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并有充足的时间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在市教研员林少杰教师的指导下对环节一、二教学进行修改,设计如下:
环节一: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问题:如图,现有三块地,问从A地到B地有几种走法,哪一种走法的距离是近?请将你的设计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