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数学精品课件ppt(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课件 / 高考复习课件
  • 文件类型: docx, pptx
  • 资源大小: 49.6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3/31 22:56: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 精品课件——课标版理数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docx
││§1.1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pptx
│├─§1.2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2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docx
││§1.2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pptx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docx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pptx
├─第八章 立体几何
│├─§8.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及其三视图和直观图
││§8.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及其三视图和直观图.docx
││§8.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及其三视图和直观图.pptx
│├─§8.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8.2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docx
││§8.2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pptx
│├─§8.3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8.3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docx
││§8.3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pptx
│├─§8.4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8.4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docx
││§8.4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pptx
│├─§8.5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8.5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docx
││§8.5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pptx
│└─§8.6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8.6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docx
│§8.6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pptx
├─第二章 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2.1函数及其表示
││§2.1 函数及其表示.docx
││§2.1 函数及其表示.pptx
│├─§2.2函数的基本性质
││§2.2 函数的基本性质.docx
││§2.2 函数的基本性质.pptx
│├─§2.3二次函数与幂函数
││§2.3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docx
││§2.3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pptx
│├─§2.4指数与指数函数
││§2.4 指数与指数函数.docx
││§2.4 指数与指数函数.pptx
│├─§2.5对数与对数函数
││§2.5 对数与对数函数.docx
││§2.5 对数与对数函数.pptx
│├─§2.6函数的图象
││§2.6 函数的图象.docx
││§2.6 函数的图象.pptx
│├─§2.7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2.7 函数的值域与最值.docx
││§2.7 函数的值域与最值.pptx
│├─§2.8函数与方程
││§2.8 函数与方程.docx
││§2.8 函数与方程.pptx
│└─§2.9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2.9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docx
│§2.9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pptx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9.1直线方程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9.1 直线方程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docx
││§9.1 直线方程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pptx
│├─§9.2圆的方程
││§9.2 圆的方程.docx
││§9.2 圆的方程.pptx
│├─§9.3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9.3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docx
││§9.3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pptx
│├─§9.4椭圆及其性质
││§9.4 椭圆及其性质.docx
││§9.4 椭圆及其性质.pptx
│├─§9.5双曲线及其性质
││§9.5 双曲线及其性质.docx
││§9.5 双曲线及其性质.pptx
│├─§9.6抛物线及其性质
││§9.6 抛物线及其性质.docx
││§9.6 抛物线及其性质.pptx
│├─§9.7曲线与方程
││§9.7 曲线与方程.docx
││§9.7 曲线与方程.pptx
│└─§9.8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9.8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docx
│§9.8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pptx
├─第六章 数 列
│├─§6.1数列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6.1 数列的概念及其表示法.docx
││§6.1 数列的概念及其表示法.pptx
│├─§6.2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
││§6.2 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docx
││§6.2 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pptx
│├─§6.3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
││§6.3 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docx
││§6.3 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pptx
│└─§6.4数列的综合应用
│§6.4 数列的综合应用.docx
│§6.4 数列的综合应用.pptx
├─第七章 不等式
│├─§7.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7.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docx
││§7.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pptx
│├─§7.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7.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docx
││§7.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pptx
│├─§7.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
││§7.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docx
││§7.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pptx
│├─§7.4基本不等式
││§7.4 基本不等式_??≤??(a,b〉0).docx
││§7.4 基本不等式_??≤??(a,b〉0).pptx
│└─§7.5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7.5 不等式的综合应用.docx
│§7.5 不等式的综合应用.pptx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导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3.1 导数的概念及其运算.docx
││§3.1 导数的概念及其运算.pptx
│├─§3.2导数的应用
││§3.2 导数的应用.docx
││§3.2 导数的应用.pptx
│└─§3.3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3.3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docx
│§3.3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pptx
├─第十二章 算法初步
│第十二章 算法初步.docx
│第十二章 算法初步.pptx
├─第十六章 不等式选讲
│第十六章 不等式选讲.docx
│第十六章 不等式选讲.pptx
├─第十三章 推理与证明
│第十三章 推理与证明.docx
│第十三章 推理与证明.pptx
├─第十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第十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docx
│第十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pptx
├─第十五章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第十五章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docx
│第十五章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pptx
├─第十一章 概率与统计
│├─§11.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1.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docx
││§11.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pptx
│├─§11.2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11.2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docx
││§11.2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pptx
│├─§11.3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均值与方差
││§11.3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均值与方差.docx
││§11.3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均值与方差.pptx
│├─§11.4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11.4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docx
││§11.4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pptx
│├─§11.5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
││§11.5 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docx
││§11.5 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pptx
│└─§11.6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案例
│§11.6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案例.docx
│§11.6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案例.pptx
├─第十章 计数原理
│├─§10.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
││§10.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docx
││§10.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pptx
│└─§10.2二项式定理
│§10.2 二项式定理.docx
│§10.2 二项式定理.pptx
├─第四章 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4.1 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诱导公式
││§4.1 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诱导公式.docx
││§4.1 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诱导公式.pptx
│├─§4.2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4.2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cx
││§4.2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pptx
│├─§4.3三角函数的最值与综合应用
││§4.3 三角函数的最值与综合应用.docx
││§4.3 三角函数的最值与综合应用.pptx
│├─§4.4三角恒等变换
││§4.4 三角恒等变换.docx
││§4.4 三角恒等变换.pptx
│└─§4.5解三角形
│§4.5 解三角形.docx
│§4.5 解三角形.pptx
└─第五章 平面向量
├─§5.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线性运算
│§5.1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线性运算.docx
│§5.1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线性运算.pptx
├─§5.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5.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docx
│§5.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pptx
└─§5.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5.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docx
§5.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pptx
  第八章 立体几何
  命题探究
  解答过程
  答案:4√15
  解析:解法一:由题意知折叠以后得到的三棱锥的直观图如图所示.
  连接CO并延长交AB于H,连接DO、DH.则DO⊥平面ABC.
  令OH=x(x>0) cm,则OC=2x cm,DH=(5-x)cm,
  得OD=√("(" 5"-" x")" ^2 "-" x^2 )=√(25"-" 10x) cm,AB=2√3x cm.
  则VD-ABC=1/3 (1/2 "•" 2√3 x"•" 3x)•√(25"-" 10x)=√3x2•√(25"-" 10x)=√15x2•√(5"-" 2x) cm3,
  令f(x)=√15x2√(5"-" 2x),
  则f '(x)=√15 (2x√(5"-" 2x)+x^2 "•"  ("-" 1)/√(5"-" 2x))=(√15 "(" 10x"-" 5x^2 ")" )/√(5"-" 2x),
  则当x∈(0,2)时, f(x)单调递增,当x∈(2,2.5)时, f(x)单调递减,所以当x=2时,体积取最大值,为√3×4×√5=4√15 cm3.
  解法二:由题意可知,折起后所得三棱锥为正三棱锥,当△ABC的边长变化时,设△ABC的边长为a(a>0)cm,则△ABC的面积为√3/4a2,△DBC的高为5-√3/6a,则正三棱锥的高为√((5"-"  √3/6 a)^2 "-" (√3/6 a)^2 )=√(25"-"  (5√3)/3 a),∴25-(5√3)/3a>0,∴0<a<5√3,∴所得三棱锥的体积V=1/3×√3/4a2×√(25"-"  (5√3)/3 a)=√3/12×√(25a^4 "-"  (5√3)/3 a^5 ).令t=25a4-(5√3)/3a5,则t'=100a3-(25√3)/3a4,由t'=0,得a=4√3,此时所得三棱锥的体积最大,为4√15cm3
  §8.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及其三视图和直观图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解读 要求 高考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了解 2016课标全国Ⅲ,10;
  2015课标Ⅱ,6 选择题
  填空题 ★★☆
  2.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③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理解 2017课标全国Ⅰ,7;
  2017北京,7;
  2016课标全国Ⅰ,6;
  2015重庆,5;
  2014湖南,7;
  2013四川,3 选择题
  填空题 ★★★
  分析解读 1.理解多面体、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牢记它们的几何特征.2.理解圆柱、圆锥、圆台、球等几何体的形成过程,正确把握轴截面、中截面的含义及掌握将圆柱、圆锥、圆台的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方法.3.理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及掌握三视图及直观图的画法.4.注重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5.高考对本节的考查以三视图的识别和应用为主,分值约为5分,属中档题.
  五年高考
  考点一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016课标全国Ⅲ,10,5分)在封闭的直三棱柱ABC-A1B1C1内有一个体积为V的球.若AB⊥BC,AB=6,BC=8,AA1=3,则V的最大值是(  )
  A.4π B.9π/2 C.6π D.32π/3
  答案 B
  2.(2015课标Ⅱ,6,5分)一个正方体被一个平面截去一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截去部分体积与剩余部分体积的比值为(  )
  A.1/8 B.1/7 C.1/6 D.1/5
  答案 D
  3.(2013辽宁,10,5分)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6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若AB=3,AC=4,AB⊥AC,AA1=12,则球O的半径为(  )
  A.(3√17)/2 B.2√10 C.13/2 D.3√10
  答案 C
  教师用书专用(4)
  第七章 不等式
  命题探究
  解答过程
  答案:216 000
  解析:设A、B两种产品分别生产x件和y件,获利z元.
  由题意,得{■(x"∈" N"," y"∈" N"," @1"." 5x+0"." 5y≤150"," @x+0"." 3y≤90"," @5x+3y≤600"," )┤z=2 100x+900y.
  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如图,由题意可得{■(x+0"." 3y=90"," @5x+3y=600"," )┤解得{■(x=60"," @y=100"," )┤故A点的坐标为(60,100),
  目标函数为z=2 100x+900y.直线2 100x+900y-z=0经过点A时,纵截距最大,即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2 100×60+900×100=216 000元.
  故答案为216 000
  §7.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解读 要求 高考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不等式的
  概念和性质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理解 2017山东,7;
  2016北京,5;
  2013陕西,10 选择题 ★★☆
  分析解读 1.了解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明确各个性质中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2.能利用不等式的相关性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大小是高考的热点.分值约为5分,属中低档题.
  五年高考
  考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2017山东,7,5分)若a>b>0,且ab=1,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a+1/b<b/2^a <log2(a+b) B.b/2^a <log2(a+b)<a+1/b
  C.a+1/b<log2(a+b)<b/2^a D.log2(a+b)<a+1/b<b/2^a
  答案 B
  2.(2016北京,5,5分)已知x,y∈R,且x>y>0,则(  )
  A.1/x-1/y>0 B.sin x-sin y>0
  C.(1/2)^x-(1/2)^y<0 D.ln x+ln y>0
  答案 C
  3.(2014四川,4,5分)若a>b>0,c<d<0,则一定有(  )
  A.a/c>b/d B.a/c<b/d
  C.a/d>b/c D.a/d<b/c
  答案 D
  4.(2013陕西,10,5分)设[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则对任意实数x,y,有(  )
  A.[-x]=-[x] B.[2x]=2[x]
  C.[x+y]≤[x]+[y] D.[x-y]≤[x]-[y]
  答案 D
  教师用书专用(5—7)
  5.(2016浙江,8,5分)已知实数a,b,c.(  )
  A.若|a2+b+c|+|a+b2+c|≤1,则a2+b2+c2<100
  B.若|a2+b+c|+|a2+b-c|≤1,则a2+b2+c2<100
  C.若|a+b+c2|+|a+b-c2|≤1,则a2+b2+c2<100
  D.若|a2+b+c|+|a+b2-c|≤1,则a2+b2+c2<100
  答案 D
  6.(2015湖北,10,5分)设x∈R,[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若存在实数t,使得[t]=1,[t2]=2,…,[tn]=n〖"同时成立" 〗┬"••••" ,则正整数n的最大值是(  )
  A.3 B.4 C.5 D.6
  答案 B
  7.(2013广东,8,5分)设整数n≥4,集合X={1,2,3,…,n}.令集合S={(x,y,z)|x,y,z∈X,且三条件x<y<z,y<z<x,z<x<y恰有一个成立}.若(x,y,z)和(z,w,x)都在S中,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y,z,w)∈S,(x,y,w)∉S
  B.(y,z,w)∈S,(x,y,w)∈S
  C.(y,z,w)∉S,(x,y,w)∈S
  D.(y,z,w)∉S,(x,y,w)∉S
  答案 B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考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2018山东济宁期末,3)已知a>b>0,则下列不等关系中正确的是(  )
  A.sin a>sin b B.ln a<ln b
  C.a^(1/3)<b^(1/3) D.(1/2)^a<(1/2)^b
  答案 D
  2.(2018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油田第一中学期中,2)若a、b、c∈R,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ac>bc,则a>b B.若a2>b2,则a>b
  C.若1/a<1/b,则a>b D.若√a>√b,则a>b
  第十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命题探究
  解答过程
  答案:B
  解析:解法一:
  对于命题p1,设z=a+bi(a,b∈R),由1/z=1/(a+bi)=(a"-" bi)/(a^2+b^2 )∈R,得b=0,则z∈R成立,故命题p1正确;对于命题p2,设z=a+bi(a,b∈R),由z2=(a2-b2)+2abi∈R,得a•b=0,则a=0或b=0,复数z可能为实数或纯虚数,故命题p2错误;对于命题p3,设z1=a+bi(a,b∈R),z2=c+di(c,d∈R),由z1•z2=(ac-bd)+(ad+bc)i∈R,得ad+bc=0,不一定有z1=ˉz_2,故命题p3错误;对于命题p4,设z=a+bi(a,b∈R),则由z∈R,得b=0,所以ˉz=a∈R成立,故命题p4正确.故选B.
  解法二:
  p1:复数z满足1/z∈R,则z∈R,故命题p1为真命题;
  p2:复数z=i满足z2=-1∈R,但z∉R,故命题p2为假命题;
  p3:复数z1=i,z2=2i满足z1z2=-2∈R,但z1≠ˉz_2,故命题p3为假命题;
  p4:若复数z∈R,则ˉz=z,∴ˉz∈R,故命题p4为真命题.
  ∴其中的真命题为p1,p4,故选B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解读 要求 高考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1.复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①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③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理解 2017课标全国Ⅲ,2;
  2016课标全国Ⅰ,2;
  2013课标全国Ⅱ,1 选择题 ★★★
  2.复数的四则运算 ①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②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掌握 2017课标全国Ⅱ,1;
  2016课标全国Ⅲ,2;
  2014课标Ⅱ,2 选择题 ★★★
  分析解读 1.掌握复数、纯虚数、实部、虚部、共轭复数、复数相等等相关概念,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考查学生运算求解能力.2.复数的概念及运算是高考必考点.本章在高考中以选择题为主,分值约为5分,属容易题.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复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1.(2017课标全国Ⅲ,2,5分)设复数z满足(1+i)z=2i,则|z|=(  )
  A.1/2 B.√2/2 C.√2 D.2
  答案 C
  2.(2016课标全国Ⅰ,2,5分)设(1+i)x=1+yi,其中x,y是实数,则|x+yi|=(  )
  A.1 B.√2 C.√3 D.2
  答案 B
  3.(2016课标全国Ⅱ,1,5分)已知z=(m+3)+(m-1)i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3,1) B.(-1,3) C.(1,+∞) D.(-∞,-3)
  答案 A
  4.(2015湖北,1,5分)i为虚数单位,i607的〖"共轭复数" 〗┬"••••" 为(  )
  A.i B.-i C.1 D.-1
  答案 A
  5.(2017浙江,12,5分)已知a,b∈R,(a+bi)2=3+4i(i是虚数单位),则a2+b2=    ,ab=    .
  答案 5;2
  教师用书专用(6—14)
  6.(2014重庆,1,5分)复平面内表示复数i(1-2i)的点位于(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答案 A
  7.(2014大纲全国,1,5分)设z=10i/(3+i),则z的共轭复数为(  )
  A.-1+3i B.-1-3i C.1+3i D.1-3i
  答案 D
  8.(2013四川,2,5分)如图,在复平面内,点A表示复数z,则图中表示z的共轭复数的点是(  )
  A.A B.B C.C D.D
  答案 B
  9.(2013山东,1,5分)复数z满足(z-3)(2-i)=5(i为虚数单位),则z的共轭复数ˉz为(  )
  A.2+i B.2-i C.5+i D.5-i
  答案 D
  10.(2013湖北,1,5分)在复平面内,复数z=2i/(1+i)(i为虚数单位)的共轭复数对应的点位于(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答案 D
  11.(2017江苏,2,5分)已知复数z=(1+i)(1+2i),其中i是虚数单位,则z的模是    .
  答案 √10
  12.(2016江苏,2,5分)复数z=(1+2i)(3-i),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z的实部是    .
  答案 5
  13.(2016北京,9,5分)设a∈R.若复数(1+i)(a+i)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实轴上,则a=    .
  答案 -1
  14.(2015天津,9,5分)i是虚数单位,若复数(1-2i)(a+i)是纯虚数,则实数a的值为    .
  答案 -2
  考点二 复数的四则运算
  1.(2017课标全国Ⅱ,1,5分)(3+i)/(1+i)=(  )
  A.1+2i B.1-2i
  C.2+i D.2-i
  答案 D
  2.(2017山东,2,5分)已知a∈R,i是虚数单位.若z=a+√3i,z•ˉz=4,则a=(  )
  A.1或-1 B.√7或-√7 C.-√3 D.√3
  答案 A
  3.(2016课标全国Ⅲ,2,5分)若z=1+2i,则4i/(zˉz "-" 1)=(  )
  A.1 B.-1 C.i D.-i
  答案 C
  4.(2015课标Ⅰ,1,5分)设复数z满足(1+z)/(1"-" z)=i,则|z|=(  )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命题探究
  §1.1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解读 要求 高考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了解 2017课标全国Ⅱ,2;
  2016四川,1 选择题 ★★★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理解 2015重庆,1;
  2013江苏,4 选择题 ★★☆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 理解 2017课标全国Ⅰ,1;
  2016课标全国Ⅰ,1;
  2014课标Ⅰ,1 选择题 ★★★
  分析解读 1.理解、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2.能够正确处理含有字母的讨论问题,掌握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和性质.3.要求具备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会借助Venn图、数轴等工具解决集合运算问题.4.命题以集合的运算为主,其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考的热点.5.本节在高考中分值为5分左右,属于中低档题.
  五年高考
  考点一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2017课标全国Ⅱ,2,5分)设集合A={1,2,4},B={x|x2-4x+m=0}.若A∩B={1},则B=(  )
  A.{1,-3} B.{1,0} C.{1,3} D.{1,5}
  答案 C
  2.(2016四川,1,5分)设集合A={x|-2≤x≤2},Z为整数集,则集合A∩Z中元素的个数是(  )
  A.3 B.4 C.5 D.6
  答案 C
  3.(2013山东,2,5分)已知集合A={0,1,2},则集合B={x-y|x∈A,y∈A}中元素的个数是(  )
  A.1 B.3 C.5 D.9
  答案 C
  4.(2017江苏,1,5分)已知集合A={1,2},B={a,a2+3}.若A∩B={1},则实数a的值为    .
  答案 1
  考点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2015重庆,1,5分)已知集合A={1,2,3},B={2,3},则(  )
  A.A=B B.A∩B=⌀ C.A⫋B D.B⫋A
  答案 D
  2.(2013江苏,4,5分)集合{-1,0,1}共有    个子集.
  答案 8
  考点三 集合的基本运算
  1.(2017课标全国Ⅰ,1,5分)已知集合A={x|x<1},B={x|3x<1},则(  )
  A.A∩B={x|x<0} B.A∪B=R
  C.A∪B={x|x>1} D.A∩B=⌀
  答案 A
  2.(2017课标全国Ⅲ,1,5分)已知集合A={(x,y)|x2+y2=1},B={(x,y)|y=x},则A∩B中元素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
  答案 B
  3.(2017天津,1,5分)设集合A={1,2,6},B={2,4},C={x∈R|-1≤x≤5},则(A∪B)∩C=(  )
  A.{2} B.{1,2,4}
  C.{1,2,4,6} D.{x∈R|-1≤x≤5}
  答案 B
  4.(2016课标全国Ⅰ,1,5分)设集合A={x|x2-4x+3<0},B={x|2x-3>0},则A∩B=(  )
  A.("-" 3",-"  3/2) B.("-" 3","  3/2) C.(1","  3/2) D.(3/2 "," 3)
  答案 D
  5.(2016课标全国Ⅱ,2,5分)已知集合A={1,2,3},B={x|(x+1)(x-2)<0,x∈Z},则A∪B=(  )
  A.{1} B.{1,2} C.{0,1,2,3} D.{-1,0,1,2,3}
  答案 C
  6.(2016天津,1,5分)已知集合A={1,2,3,4},B={y|y=3x-2,x∈A},则A∩B=(  )
  A.{1} B.{4} C.{1,3} D.{1,4}
  答案 D
  7.(2014课标Ⅰ,1,5分)已知集合A={x|x2-2x-3≥0},B={x|-2≤x<2},则A∩B=(  )
  A.[-2,-1] B.[-1,2) C.[-1,1] D.[1,2)
  答案 A
  教师用书专用(8—24)
  8.(2017北京,1,5分)若集合A={x|-2<x<1},B={x|x<-1或x>3},则A∩B=(  )
  A.{x|-2<x<-1} B.{x|-2<x<3}
  C.{x|-1<x<1} D.{x|1<x<3}
  答案 A
  9.(2017浙江,1,5分)已知集合P={x|-1<x<1},Q={x|0<x<2},则P∪Q=(  )
  A.(-1,2) B.(0,1) C.(-1,0) D.(1,2)
  答案 A
  10.(2017山东,1,5分)设函数y=√(4"-" x^2 )的定义域为A,函数y=ln(1-x)的定义域为B,则A∩B=(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