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4970字。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制定了“等差数列”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且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等差数列》这节内容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好素材.教材重视从通过鞋号、座位数、运动员训练量等具体实例引入等差数列,注意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材也强调了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联系.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关键是讲清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基于上述理解,故设计了以“问题”为主线的“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
1. 学习任务分析
“等差数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数学(必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章数列中3.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的汇合点的地位,尤其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列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好了准备.请补充分析本节内容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是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等差数列”的内容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但是对于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语言来准确地描述,还有一定的难度.
3.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误:“了解”“掌握”都是含糊的动词,请改为相应的行为动词,行为动词请参照课标,请用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因此诸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行为主体就是教师了,
(1)知识与技能
①会用定义判断已知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②会写出已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能用函数观点分析等差数列和一次函数的关系,能用一次函数的知识来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等差数列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②通过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探索发现知识带来的快乐;
②感受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深刻内涵;
③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④养成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4. 教学准备
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5.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某饮料公司拟推出一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回收饮料瓶的措施,规定每3个饮料罐可换1罐饮料……
填写下列表格:
购买的罐数 1 3 5 7 9
喝到的罐数 1 4 7 10 13
购买的罐数 2 4 6 8 10
喝到的罐数 2 5 8 11 14
问题一:①购买11罐,可喝到几罐?
②购买12罐,可喝到几罐?
③购买13罐,可喝到几罐?
④若购买77罐饮料,可喝到几罐饮料?
⑤若购买 罐饮料,可喝到几罐饮料?
创设废品回收的问题情景,渗透环保意识,增加人文气息.
在概念教学时,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包含猜测、试误、证明与反驳、实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经历从现实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