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教案6
- 资源简介:
约4180字。
课案(教师用)
1.1 正数和负数(1)
(新授课)
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 蔡美娟
【理论支持】
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后续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入存折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数即在正整数、正分数和零及这些数的运算的基础上,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即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能力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等.本节课采用探索引导式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数学思考: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解决问题: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2. 难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要素.
【课时安排】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