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 资源简介:
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
├─第一章
│ 1[1].1 -1.2 生活 数学.doc
│ ~$1].1 -1.2 生活 数学.doc
├─第二章
│ 2.1~2.4.doc
│ 2.3,2.6.doc
│ 2.5,2.6.doc
│ 2.7.doc
├─第六章
│ 6.3.doc
│ 6.3(2).doc
│ 6.4.doc
│ 6.5.doc
│ 角 (1).doc
│ 角 (2).doc
│ 射线直线线段1.doc
│ 线段、射线、直线 (2).doc
├─第三章
│ │ 3.4.doc
│ │ 刘日兰7.3.1.1.doc
│ │ 刘日兰7.3.1.2.doc
│ └─七上3.1,3.2,3.5
│ 3.1字母表示数.doc
│ 3.2代数式.doc
│ 3.5去括号(1).doc
│ 3.5去括号(2).doc
├─第四章
│ 4.2解一元一次方程.doc
│ 4.3.1.doc
│ 第四章4.3(3)~(6).doc
│ 刘日兰7.4.1.doc
└─第五章
5.1-5.2.doc
5.3-5.4.doc
1.1 生活 数学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 李学林
一、 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 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二、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了解身边某些数据(如身份证、学籍号等)所包含信息,收集生活中数学知识(数据、图形等)应用的实例。
2.练习:
(1)收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美丽的城市。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
2.探索新知识
1).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
4). 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2.1 比0小的数(1)
七年级备课组 鲜启丽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的意义
(2) 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广泛性
(3)正、负数的表示
(二)、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课题准备
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 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 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天气预报电视屏幕上,我们经常看到,这一天上海的最低温度是-5℃,读作负5℃,表示零下5℃。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负数.
再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探究活动
我们将会看到,除了表示温度以外,还有许多量需要用负数来表示.有了负数,数的家族引进了新的成员,将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加便于应用.
本章将与你一起认识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并研究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
1. 新知讲解:
在天气预报的电视屏幕上我们发现,零下5℃可以用-5℃来表示.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就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用 -5℃来表示.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我们引进了象-5,-2,-237,-3.6这样的数, 这是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5.5等,叫做正数. 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上一个"+"号, 如5可以写成+5, +5和5是一样的.
注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样的数?
3.1第一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在现实情境中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会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1.经历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引导学生探索、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交往、互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探索用代数式来表示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①、小亮跑步的速度是a米/秒,是小莉跑步速度的3倍,请用代数式表示,小莉跑步的速度是_______米/秒.
②、 有一列数1,2,3,4,5,6,…,按顺序从第2个数数到第6个,共数了_______个数;按顺序从第m个数数到第n个数(n>m),共数了_______个数.
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七年级备课组 戴桂红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
2、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3、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 —— 将方程变成“x=a”的形式。
4、经历和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转化”的思想方法和方程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归纳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用这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自学课本95页到96页,写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进行简短的讨论)
2、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可互相交流)
3、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请说明理由。
2x+1=5,2+5=5,3x-5,5x-2=3x+4,1-9>-10
4、你能找出上题中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吗?
(二)探究活动:
1、做一做:填表
x -1 -2 0 1 2 3
5x-3
由上表知:当x= 时,5x-3=7成立
所以,x= 是方程5X-3=7的解
试一试:分别把-1、-2、0、1、2、3代入下方程,哪些值是方程的解?
(1)3x-1=-7 (2)3x-2=4x-3 (3)-3x=3-4x
2、思考、讨论、交流
方程的解: 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 叫做解方程
5.1丰富的图形世界(1)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不同的几何体,学会观察几何体间的不同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感受图形的多姿多彩,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空间感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在下列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立体图形?与你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发现的多。
(二)探究活动
1、寻找几何体:(投影)你认识下面的几何体吗?说出它们的名称。
2、图形的组成:面可以分为平面和曲面两种;线与线相交得到点;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
3、认识一下棱柱
(1)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
(2)侧面是长方形。
(3)侧棱长都相等。
4、认识一下棱锥
棱锥的侧面是三角形。
例1:下面的物体非常类似一些规范的几何体,你能知道它们分别类似什么几何体吗?
(三)自我检测
1、棱柱与棱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2、圆柱与圆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3、圆柱与棱柱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4、在你所在的校园内,有哪些物体的形状近似于圆柱、圆锥、棱柱、棱锥和球?请举例说明。
6.3余角、补角、对顶角 (2)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景了解对顶角概念
2、知道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3、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宽间的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教学重难点:1、对顶角的辨别
2、对顶角相等
二教学过程
(1)、课题准备
1、预习目的:通过预习能了解互余、互补、对顶角的概念,掌握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2、预习练习:
1、下列图形中的∠1 和∠2是对顶角吗?
2、想一想
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图中有多少对对顶角?分别把它们表示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3、对顶角的性质
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试猜想∠AOC和∠BOD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探究活动
(一)、创设情景
情境1、如何,测量古塔的底座的角度。
情境2、小孔成像:我国古代的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它发现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这个原理,他让一个人站在屋外,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在窗户上钻一个小孔,这时,在屋内的墙上出现一个倒立的人像。这就是后来的摄影技术的先声。
(二)、新知探究
1、概念: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对角,它们的顶点重合,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2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对顶角
根据对顶角的图形特征,你能用手头的工具演示什么是对顶角吗?提示——用铅笔、吸管等工具,动手操作。
注释:(1)对顶角指的是2 个角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互余”、“互补”一样,我们说∠1和∠3是一对对顶角,或者说∠1是∠3的对顶角。(2) 一对相交直线构成2 组对顶角
(三)归纳小结
(1) 对顶角定义的辨析
(2) 对顶角相等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