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与反思
- 资源简介:
约3430字。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水平有三种:其一是记忆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记忆性学习方式;其二是理解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理解性学习方式;其三是思维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方式。课标课程关注的是三维目标,它要求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思维水平。因此,课标课程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方式,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试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本文以等腰三角形性质为载体,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操作样式。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思路
等腰三角形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三部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概念、轴对称性质、轴对称变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研究等边三角形,也是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教科书呈现的顺序是: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观察实验得出性质→推理证明论证性质→应用新知识进行巩固。为此,根据课标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现实又作用于现实;(2)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3)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4)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为实现上述综合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策略拟定为:利用生活中的游戏活动(折纸、剪纸)作为教学资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思考中。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与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如教科书图14.3-1)
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3)除了剪纸的方法,还可以怎样作(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是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性质创设探索的情境。
2.观察图形,归纳性质
问题:(1)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