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打包36份)
- 资源简介: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打包36份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展开与折叠.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截一个几何体.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 有理数.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0 科学记数法.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2 数轴.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 绝对值.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4 有理数的加法.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5 有理数的减法.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7 有理数的乘法.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8 有理数的除法.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9 有理数的乘方.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1 字母表示数.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2 代数式.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3 整式.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4 整式及其加减.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5 探索规律.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 线段、射线、直线.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2 比较线段的长短.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3 角.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4 角的比较.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5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4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5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1 数据的收集.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2 普查和抽样调查.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数据的表示.doc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4 统计图的选择.doc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在小学阶段也学过棱柱、圆柱、圆锥、球等,对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联系和区别有所了解,对几何体分类等知识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应对措施。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他们充满了对数学课以及数学教师的好奇和期待。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现实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身边去发现立体图形,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感受几何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积极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鉴于此,本小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并能够辨别出基本的几何体。
2. 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本节课的难点是描述几何体的特征, 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情境 引入、生活观 察室、画一画说一说、引导归纳、小结及作业。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 合运算(第1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已经学习过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法则,并利用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前面的运算比较简单且多为单纯的加法运算或减法运算,而少有加法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 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 初步的数学活动经 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本章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技能,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奠基和知识准备。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前两节学习整数加法、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含有小数、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为了避免学生对单纯的运算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利用游戏来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熟练地按照运 算顺序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熟练运用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法则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
三、教学过程分析
3.4 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在第二章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在本章学习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等有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相应启导学生:整式也是有加减运算,该怎样计算,这种求知欲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信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重要任务是整式的加减法(即合并同类项),这既是非常基础的知识,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将为今后的整式混合运算等服务,它也是本章的重点学习内容。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感受分类、整理等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 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练习、习题等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本节课的重要性。
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等。还要充分利用PPt,可以使情境的引入更自然实际,使重要知识、学习经验更加突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所依据的运算律;
2.了解合并 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导入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概念,经历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
2、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类、化繁为简等数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 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
(二)教学重点
正确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难点
找出同类项并正确合并
(四)教学准备
见配套PPt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由四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情境引入,导出定义;②领悟法则,正确合并;③小结归纳,随堂练习;④巩固拓展,分层评价。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导出定义。
活动内容:教材【图3---6的长方形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议一议……a2与a3是不是同类项?】
5.4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
一、学生起点分析
打折问题,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所接触和认识,学生已知“几折”所表示的意义,而且学过用算术方法计算一些简单的打折销售问题。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建立等量关系来分析一些较复杂的打折销售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寻找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打折销售是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简易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的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教材,也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应用与巩固。打折销售是生活中常 见的但不是很熟悉的一个问题,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布置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很有必要。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体会更加深刻。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以“打折销售问题”为例展开探索,关键在于理解成本、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等术语的含义。分析“打折销售问题”中的 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方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打折销售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入商店,感受有关打折销售的现实情景,了解成本、售价、标 价、利润、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
6.4 统计图的选择(第1课时)
一、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在小学已经从事过一些统计工作,例如体验了简单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等。当时学生对统计过程的理解比较单一、对于统计知识的学习还不完整。进入初中后,将进一步补充统计知识,按照统计的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以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处理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顺序展开。在前几节已学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并能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因此,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统计图的选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此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觉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提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已开始能从具体的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解 题方法。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在具体问题中,分析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尽可能清晰、有效地描述数据。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提供了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的实际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出三幅统计图,以此来复习三种统计图,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统计图进行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最后,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 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的进一步理解,发展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结的的基础上结束。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