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和的余弦》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330字。
《两角和的余弦》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学习了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正、余弦的诱导公式之后,安排学习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在同一坐标轴上的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而了解只有横坐标相同或只有纵坐标相同的两点距离的计算方法,然后结合课件的演示,根据勾股定理,得出横坐标和纵坐标都不一定相同的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启发式,切忌把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观察、思考,自己发现平面内两点距离公式。
本节课重点是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采用了三角函数的主要研究方法——代数中的式子变形和图象分析。利用课件,先引入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用距离公式推出余弦的和角公式,由于、是任意角,所以可以在任何象限内或坐标轴上;又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具有一般性,而可由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得到,所以这个公式适用于任意角。也就是说余弦的和角公式及其推导过程都具有一般性。这一点应使学生明确,有了这个公式,就为导出其它公式铺平了道路。例如,在公式中用去代替,便可导出公式。因为公式中的、可以是任意角,所以公式中的、也可以是任意角,这就是说,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也都具有一般性。另外,应注意不能把按分配律展开,在一般情况下,。所以本节难点是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正确理解公式中角、的任意性。
二、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综合能力不强,对于简单的数形结合尚可,稍复杂点的就会感到吃力。根据本节知识的抽象性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采用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索、化归、类比,通过学生的尝试活动及教学交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证明过程;
通过公式的论证,使学生初步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论证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课堂类型: 讲授课
教学媒体: 电化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想
以教师为主导:利用课件的直观形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理清知识线索,指导学生识图、归纳。
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要使学生处于充分动口、动脑、动手之中:看图、填空、总结、练习、修正。
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训练贯穿于课堂始终。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知道30°、45°、6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不查表如何求诸如cos75°、cos15°的值呢?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