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2100字。
《等腰三角形》教案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12.3等腰三角形(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3班,学生共47人,男生22人,女生15人。由于我校是课改学校,班级内三面是黑板,共分八个版面,学生分8个组,每组六人。上课学生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广,在本节课中遵循我校提出的“和谐互助,当堂达标,”有效教学框架,采取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梯度化教学策略,层层递推,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本班特点为教学的导向,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计算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难点: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①回顾定义,引出新知
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②提出问题:
建筑工人在盖房子时,用一块等腰三角板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中点,就说房梁是水平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