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2
- 资源简介:
约2280字。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泗安中学 董 成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二章第六节内容。“勾股定理”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几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勾股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知识目标:
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
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实践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能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
2、 能力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 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况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构造能力还较低以及对面积证法的不熟悉,因此,勾股定理的证明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利用教具与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综合分析,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动手操作探求新知—证明结论得到定理—应用知识回归生活—总结反思布置作业五部分。至此,使各个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落实。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观看台风麦莎的实况录像,提出问题: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4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跟底部3米处,这棵树折断前有多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可以解决了,同时又对其进行抗台精神的宣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