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分母》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840字。
《去分母》教案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课题:3.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二)(第3课时)――去分母
地点:陈经纶中学
班级:初一(1)班
主讲人:陆春蕾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会解此类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数学思考 1. 通过去分母,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2. 通过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体会解方程的程序化思想方法.
3. 发展数学运算能力.
解决问题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1. 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
重点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难点 正确地“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历史问题,探究去分母方法
创设埃及古题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 同时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2 例题分析,规范去分母过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
活动3 巩固练习,完善解方程程序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活动4 小结提升,体会数学思想 总结本节收获,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等数学思想.
课前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PPT.
教学资源:古埃及纸草书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历史问题,探究去分母方法
引言:前面学了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有一个3700多年前的问题看看咱们会不会解决。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1)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2)
你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问题(3)
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教师展示幻灯,呈现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设这个数为x,由题意有
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展示不同解法,并请学生表述解法及解法依据
①直接用分数系数合并同类项
②通分用等式性质去分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对比两种解法,得到共识:当方程中含有分数系数时,先去分母可以使未知数的系数变为整数,从而解题更加方便、快捷.
教师给出本节课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体会到“去分母”的必要性;
(2)学生是否明确“去分母”的可行性;
(3)学生能否总结出“去分母”的一般方法;
(4)学生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倾听、思考、理解他人的想法.
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的分析,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 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了解“去分母”的一般方法.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