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70字。
《图形与坐标》复习课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连续创设了几个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做数学”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图形变换的印象。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体验问题的发生、发展与解决的全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形式活泼,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将课本知识拓广深化,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因地制宜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的素材,开展确定位置的活动。学生只有在他熟悉的情境中,亲身经历这样的活动,才能对确定位置的方式方法以及其中的坐标思想有切实的认识。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原本枯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赋予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力求避免空洞的说教;立足于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一种自然而然的情境中理解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立足于知识和情感的教育,在知识教学的同时,结合数学家的故事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又在本课结束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同时在本设计中还力求体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计,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及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及时地加以总结和反馈,尝试从多角度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教材分析:
(1)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说明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解构和补充
《图形与坐标》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探索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的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接触过两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但是由于知识的不足,对这两类方法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本章不仅要形成清晰的坐标意识,还要认识直角坐标系,并能利用直角坐标系解决坐标平面内图形变换等许多实际问题 。本章也是下一章学习函数及其图象的必需准备。教科书在设置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种数学工具,尽早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目标是:了解确定图形或物体位置的方法及坐标法的思想,探索点的坐标的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除了包括传统的与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的概念外,增加了坐标法的简单应用和简单的坐标变换,如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用坐标的对称、平移变换等内容。本章内容的编写围绕着确定物体的位置展开。首先从实际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如电影院中座位的位置、教室中学生座位的位置以及城市中相关地点的位置出发,引出平面内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由此引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点与坐标(整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再来看它在确定地理位置和数学中的应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