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80字。
《构造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教案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吴其胜
【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这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生接触全等三角形的题目比较多,多次经历全等三角形有关证明的全过程,但是对利用全等三角形实际应用的问题较少,这是第一次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对实际生活中测量距离进行系统分析和方案设计。根据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应用等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数学建模感到有畏难情绪,对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不是很清楚,数学建摸设计方案的表述不是很完整和准确,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加以指导和规范。此外,由于是第一次在这个班级授课,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形式和效果没有很准确的把握。
为此,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导新课,为上好本节课做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创设情境——探索方法——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变式,展开系列活动,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构建三角形全等模型的方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本次活动内容都具有开放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三角形的章节复习而补充的。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几何问题及实际应用做准备。补充材料由一个引例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动手构建数学模型,设计测量距离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全等三角形应用的实际意义,得出测量距离的多种方法,从而体现了补充教材螺旋式上升特点,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补充材料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测量距离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