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三要素》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680字。
1.2.2函数的三要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函数三要素的含义,掌握根据函数的三要素判定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的方法.
(2)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求函数定义域的基本题型及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求出函数的函数值,加深对应法则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践研究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会成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学习乐趣,培养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函数定义域的题型及求法.
难点:理解函数由定义域与对应法则确定函数这一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在老师引导,学生在合作的状态下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范例分析
强化概念
1.回顾函数的定义.
2.示例剖析
例1 已知函数f (x) = + .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 (–3), 的值;
(3)当a>0时,求f (a),f (a – 1)的值.
例2 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 = x相等?
(1) ;
(2) ;
(3) ;
(4) .
2.函数定义的理解.
由函数的定义可知,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我们就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3.区间的概念:
(1)不等式a≤x≤b,用闭区间[a,b]表示;
(2)不等式a<x<b,用开区间(a, b)表示;
(3)不等式a≤x<b (或a<x≤b)用半开半闭区间[a,b](或(a,b])表示;
(4)x≥a,x>a,x≤b,x<b分别表示为[a,+∞),(a, +∞),(–∞, b],(–∞, b).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例1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 结合函数的定义,感知函数定义域即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分析例2的题型特点,结合函数的定义,阐明确定函数的因素为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并了解值域由这二要素决定.
例1解:使根式 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是{x | x≥–3},使分式 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是{x | x≠–2}. 所以,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就是 {x | x≥–3}∩{x|x≠–2}
={x|x≥–3,且x≠–2}.
(2) = –1;
= + =
= .
(3)因为a>0,所以f (a),f (a – 1)有意义.
;
f (a–1) = +
= + .
例2解:(1) = x (x≥0),这个函数与函数y = x (x∈R)虽然对应关系相同,但是定义域不相同. 所以,这个函数与函数y = x (x∈R)不相等.
(2) (x∈R),这个函数与函数y = x(x∈R)不仅对应关系相同,而且定义域也相同. 所以,这个函数与函数y = x(x∈R)相等.
(3) = 这个函数与函数y = x(x∈R)的定义域都是实数集R,但是当x<0时,它的对应关系与函数y = x(x∈R)不相同. 所以,这个函数与函数y = x(x∈R)不相等.
(4) 的定义域是{x | x≠0},与函数y = x (x∈R)的对应关系相同但定义域不相同. 所以,这个函数与函数y = x(x∈R)不相等. 从回顾概念入手,引入求定义域的思考方法及求定义域的基本原则.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