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490字。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西关外国语学校 余康友
教学设计说明:
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这种被忽略的割裂状态,致使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搞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使数学教学具有延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中小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选取本节课作为中小学衔接教学的公开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内容上的衔接。
解方程是在小学和中学都出现的内容,在新版的小学教材已经出现了有关于等式的性质的知识点,但对于现在这一届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内容。选取这个知识点来上课能更好地体现中小学在学习内容上的衔接。
2.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衔接
以本节为例,小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实验和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对本节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度的过程,由实验形成数学问题,由数学问题归纳成数学结论并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更进一步的让学生抽象成数学的符号语言,对学生有了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刚由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方式的衔接
(1)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的知识,但所学方程的形式比较简单,仅限于 ax±b=c的形式。并且a,b,c,x都是非负数,解方程则是利用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来进行的。而初中阶段却是使用等式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
此外小学教师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学习的机会较多,同样的在初中阶段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否则将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激发兴趣,进行学习心理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我认为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本节课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应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在本节中借助平衡的天平来帮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起学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并能举出有关等式的例子.
2.掌握:关于等式变形的两条性质,并能语言叙述.
3.应用:会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将等式变形,并能对变形说明理由.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等式走向新等式的解题思想,即为以后方程的同解变形打下基础.
(三)德育渗透点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等式的两条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发现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法:演示实验→等式性质→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等式概念的认识理解,等式性质的归纳.
2.难点: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变形等式.
3.疑点:(1)等式性质2中,关于除数不为零的理解.
(2)利用性质变形时,对“等式两边”的理解.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