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ppt5(25份)
- 资源简介:
高中数学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1——不等关系教学案与课件(1课时)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ppt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1课时 3.1 不等关系.doc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案与课件(3课时)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1).ppt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2).ppt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3).ppt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2课时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1).doc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3课时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2).doc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4课时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3).doc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案与课件(2课时)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ppt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3.2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ppt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6课时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doc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7课时 3.3.2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doc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4——线性规划教学案与课件(3课时)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ppt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ppt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ppt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8课时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doc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9课时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doc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9课时 3.3.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doc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5——基本不等式教学案与课件(2课时)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ppt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2).ppt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10课时 3.4.1 基本不等式(1).doc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11课时 3.4.1 基本不等式(2).doc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6——不等式应用教学案与课件(1课时)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4.2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docx
│必修5 教学课件 第3章 不等式 3.4.2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ppt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7——不等式复习教学案(1课时)
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13课时 不等式复习.doc
3.1 不等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其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建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比较自己与同桌的身高、体重、年龄、家庭成员.
2.问题:像“身高”、“体重”、“年龄”、“家庭成员”等概念之间反映在数量关系上就是相等与不等两种情况.
二、学生活动
1.仿照所给例子,让学生就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大小、多少、高低、轻重、长短和远近的比较.(初步体会数量关系上的相等与不等的两种情况)
2.分析、概括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其处理方法.
三、建构数学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实际生活中蕴涵的不等关系或不等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其中的不等关系.
3.用常见数学模型刻画不等关系.
4.引导学生将不等式与等式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1)某博物馆的门票每位10元,20人以上(含20人)的团体票8折优惠,
那么不足20人时,应该选择怎样的购票策略?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2.能力目标: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新知识的构建,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强数学的情感体验,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教学难点:
准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题组教学法等等.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体现辅助功能.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本节导入部分为实际应用问题的求解过程.
第一步:研究本节其中的约束条件,确定数对 的范围.
第二步:在第一步得到的数对 的范围中,找出使P达到最大的数对
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3.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
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4.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证明以及它的几
何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2.本节学习是学生对不等式认知的一次飞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深入地探究不等式的证明,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变式练习的设计可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并为以后实际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两个定理的证明要注重严密性,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不等式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会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问题.
【课前预习】
1、(1)函数 的定 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_;
(2)比 较大小: _________________ ;
(3)已知 , ,则 _________________;
(4)不等式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 有两个正根,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6)已知 ,那么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 都是正数, ,则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