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数学理一轮(课件+检测):第三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ppt(14份)
- 资源简介:
18高考数学理一轮(课件+检测):第三章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14份)
第一节 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doc
第二节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doc
第二节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ppt
第六节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doc
第六节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ppt
第七节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doc
第七节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ppt
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c
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ppt
第四节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及三角.doc
第四节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及三角.ppt
第五节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doc
第五节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ppt
第一节 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ppt
第一节 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最新考纲】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2.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3.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1.角的概念
(1)分类:①从运动的角度看,可分为正角、负角和零角.
②从终边位置来看,可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
(2)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β|β=α+k•360°,k∈Z}.
2.弧度的定义和公式
(1)定义: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弧度记作rad.
(2)公式:①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π rad=180°;
②弧长公式:l=r|α|;
③扇形面积公式:S=12lr=12r2α.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定义: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那么sin α=y,cos α=x,tan α=yx.
(2)几何表示:三角函数线可以看作是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正弦线的起点都在x轴上,余弦线的起点都是原点,正切线的起点都是(1,0).
如图中有向线段MP,OM,AT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
1.(质疑夯基)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于90°的角是锐角.( )
(2)将表的分针拔快5分钟,则分针转过的角度是π6.( )
(3)若两个角的终边相同,则这两个角相等.( )
(4)α为第一象限角,则sin α+cos α>1.( )
第五节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最新考纲】 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4.能利用两角和(差)、二倍角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sin(α±β)=sin_αcos_β±cos_αsin_β;
(2)cos(α±β)=cos_αcos_β∓sin_αsin_β;
(3)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sin 2α=2sin αcos α;
(2)cos 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3)tan 2α=2tan α1-tan2α.
3.有关公式的变形和逆用
(1)公式T(α+β)的变形:
①tan α+tan β=tan(α+β)(1-tan_αtan_β);
第七节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
【最新考纲】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①).
2.方位角和方向角
(1)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
(2)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等.
3.坡度与坡比
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
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
1.(质疑夯基)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仰角与俯角都是目标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因此二者没有区别.( )
(2)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 )
(3)若点P在Q的北偏东44°,则Q在P的东偏北46°.( )
(4)方位角与方向角的实质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
答案:(1)× (2)× (3)× (4)√
2.有一长为1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高不变,将倾斜角改为10°,则斜坡长为( )
A.1 B.2sin 10° C.2cos 10° D.cos 20°
解析:如下图,∠ABC=20°,AB=1,∠ADC=10°,
∴∠ABD=160°.
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ADsin 160°=ABsin 10°.
∴AD=AB•sin 160°sin 10°=sin 20°sin 10°=2cos 10°.
答案:C
3.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且AC=BC,则点A在点B的( )
A.北偏东15° B.北偏西15°
C.北偏东10° D.北偏西10°
解析: 如下图所示,∠ACB=90°,又AC=BC,
∴∠CBA=45°,而β=30°,
∴α=90°-45°-30°=15°.
∴点A在点B的北偏西15°.
答案:B
4.如下图,已知A,B两点分别在河的两岸,某测量者在点A所在的河岸边另选定一点C,测得AC=50 m,∠ACB=45°,∠CAB=105°,则A,B两点的距离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