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ppt(3份)
- 资源简介:
课件共16张。画、看、说、变,教学思路清晰,数形结合,适合新课教学。
全国第八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展示课件与教学设计—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陈开懋)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陈开懋).doc
点评.doc
课件.ppt
课题: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衔接课)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陈开懋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在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5》的第三章第二节,学生高二时才学习,导致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1》的“集合”、“函数”等内容时,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连贯,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老师普遍认为应调整到《必修1》之前,或是安排在《必修1》的“集合”之后,“函数”之前比较好.
本节课的产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但它并不是一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新知课,也不是一节复习课,而是一节衔接课,以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后面称三个“二次”)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为核心内容,特别是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与不等式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作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三个“二次”是初中三个“一次”(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它是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直接或间接用到三个“二次”.如,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问题,导数中导函数为二次函数时的许多问题等,同时,此部分内容又是培养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等价转化思想的极好素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2.学生学情诊断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平行班学生,华中师大一附中是湖北省示范高中,学生基础很好,一般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但是,当所研究的问题中含有参数或者综合性较强、或者运算较复杂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准确地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转化,不善于分类讨论,不善于归纳总结,对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处理方法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基本的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数的二次方程、不等式,如何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化处理,为今后处理其它类型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提供范式.
3.教学目标设置
(1)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处理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问题,感悟函数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3)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在本主题的学习中,逐步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几何直观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4.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作为初高中内容和方法上的“衔接课”,有其重要特点:一不能靠单纯的复习;二不宜上成新课;三,必须展示基本的套路,而又不可能一次到位;四,需要立足于函数、圆锥曲线等核心概念必然联系的高度,着眼于继续学习,而又必须遵循数学的自然顺序,避免后继内容的前移。
这种课的关键是整合和提升,形成基本套路并了解它在进一步学习中的基本价值。这些都需要问题驱动,循序渐进,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地归纳总结。
教学流程:
5.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初中学过一元一次不等式,同学们说说这个不等式 的解集是多少啊?
生: .
师:诶,怎么算出来的啊?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把 移到右边去,再不等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3.
师:你的解题依据是什么呢?
生:不等式的性质.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利用不等式的性质,从代数的角度把这个不等式解出来了,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生:可以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不等式的解集.
师:好,我们先画图象,怎么画这个函数的图象?
生:找两个点.
师:找那两个点比较好?
生:与坐标轴的交点.
师:与 轴的交点是多少?
生: .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