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据》说课稿
- 资源简介:
约3050字。
生活中的数据(1)认识100万
执教教师:马学海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数字信息,需要作出适当的选择与判断,公民应该也必须具有基本的收集整理数据、加工处理数据、获得结论、作出选择、并进行有效的表示和交流的能力。本节课内容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统计知识的开始,是属于培养数感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相应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教材所安排的教学活动分别从质量、长度、高度、面积、体积等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特别是对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体会估算方法的合理性。为以后进一步收集和处理更大、更复杂的数据提供方法和经验。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大数的收集、处理,将大数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进而对大数进行感受。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第二学段(4~6)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了一些数据处理技能。在此基础上,本学段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现实背景,将大数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在真实的情景中获得感受和体验。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解释和推断。
鉴于学生对较大数字的处理和解释还缺乏足够的技能和经验,因此,我认为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是:(1)设计处理大数的方案。(2)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参照物对大数进行感受。
二、教学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通过收集、描述、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大数进行感受,能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对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3、在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上,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信息,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使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问题情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方案的设计,数据的处理。特别是要帮助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合理的方案,对大数进行估算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设计的方案,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对数据的计算多以估算、计算器辅助方式为主,不要陷入单纯数字计算的泥潭中。
四、学生课前准备:
1、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2、估测自己的步长,你的100万步有多长,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描述。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发探索
问题:1、你是怎样估算100万粒大米的质量的?
2、你是如何得到100万步有多长?相当于从郑州走到哪个城市?
由于学生课前进行的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不提供方法,不限定材料和器械,让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解决问题。因此,需对学生的方案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交流,筛选出优秀的、合理的方法,并给学生提供处理大数的合理方案。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估算的结果差异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其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方案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器械和测量工具是否过于简陋?计算是否有错误?取一小部分米,通过这一部分米的质量估计100万粒米的质量;测算一步长,通过这一步长来估计100万步长,所取的这一小部分米、测算的一步长是不是具有代表性?怎样改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