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10字。
《活动思考》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新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从“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即要学生在“做”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兴趣。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它为学生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首先通过剪纸活动,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性质,并结合这一活动让学生简单表述自己的理由,进而培养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的能力;其次,通过搭牙签活动,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位置关系,并探索图形变化与数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月历引导学生发现有序排列的数字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通过调查、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做出自己的判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创设情境——操作实践(感性认识)——探索思考——总结应用(理性认识)”展开,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锻炼与培养。
二、设计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思考,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收集、选择、处理数据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难点】合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辅助教学;2、牙签、长方形纸片、剪刀等实物。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一)创设情景
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下图折叠、裁剪、展开.
(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按图进行操作,由于有生活的经验,学生兴趣很浓,也很容易动起来.)
(二)操作实践
问题1:你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很顺利地回答是正方形,但至于为什么,学生一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来对其加以判断.)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