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下册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29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2/17 0:19: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廖祥芬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4910字。
  25.1.1随机事件(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过程与方法: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问题情境
  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下山;
  (2)某人的体温是100℃;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4)水往低处流;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6)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7)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设计意图:首先,这几个事件都是学生能熟知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知识,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实例,自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相对于随机事件来说,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判断,把它们首先提出来,符合由浅入深的理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发思考
  我们把上面的事件(1)、(4)、(5)、(7)称为必然事件,把事件(2)、(3)、(6)称为不可能事件,那么请问: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
  二、引导两个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活动1: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抽到的序号是1,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5.1.1 随机事件(第二课时)
  知识技能:通过“摸球”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分析的能力,了解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因素。
  过程和方法:历经“猜测—动手操作—收集数据—数据处理—验证结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特点以及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客观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试验过程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准确结论。需经过大量重复的试验,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定性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大量重复试验的必要性。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摸球试验:袋中装有4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
  2、提出问题:我们把“摸到白球”记为事件A,把“摸到黑球”记为事件B,提问:
  (1)事件A和事件B是随机事件吗?
  (2)哪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
  【设计意图:“摸球”试验操作方便、简单且可重复,又为学生所熟知,学生做起来感觉亲切,有趣,并且容易依据生活经验猜到正确结论,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分组试验、收集数据,验证结果
1、把学生分成2人一组,其中一人把球搅均匀,另一人摸球并把结果记录在表1中。
事件A发生的次数事件B发生的次数结果(指哪个事件发生的次数多)
10次摸球
20次摸球
  【设计意图:设计“10次摸球”和“20次摸球”,意在引起结果的变化。】
2、小组汇报试验结果,教师统计结果填于表2。
得到结果1的组数得到结果2的组数
10次摸球
20次摸球
  注:结果1指事件A发生的次数多,结果2指事件B发生的次数多。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26.1 二次函数(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
  (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
  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
  (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
  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二、范例
  例1、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
x…-3-2-10123…
y…9410149…
  (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提问: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它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结为:它有一条对称轴,且对称轴和图象有一点交点。
  抛物线概念:像这样的曲线通常叫做抛物线。
  顶点概念:抛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