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件+教案+点评ppt(3份)
- 资源简介:
河南省焦作市2017年优质课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件+教案+点评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授课课件.ppt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doc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例点评.docx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武陟一中 魏建伟
一、地位、作用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把集合的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点自然呈现、层层深入.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入手,逐步呈现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产生初步认识.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积极性.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