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有上课课件、教案,还有说课课件。
《平均变化率》教案
授课教师:史建军
教材:苏教版选修2−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平均变化率公式,会求平均变化率,能应用平均变化率思想解决一些相关
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公式的发现、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
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感受平均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学习数学的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平均变化率的实际意义与数学意义
(2)教学难点
①引导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而自主构建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②平均变化率在解题中的应用.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力图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教学过程:
⑴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1
F1赛车被认为是地球上速度最快的贴地机器,而法拉利F2003曾帮助“车王”舒马赫第六次赢得世界冠军,其最高时速可达369km,百公里加速仅需2秒;
飓风式战斗机“飓风2000”是欧洲著名的战斗机,其最高时速可达2450km.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两者在陆地上展开一场速度竞赛,进行一次“强强对话”,那么谁会更“强”呢?(观看视频片断)
以上比赛结果说明:同样跑600m,F2003所用的时间 (“>”、“<” )“飓风2000”所用时间;
问题1
600m的路程,F2003用时较少,说明在这场竞赛中,谁跑得更快?
问题2
如何量化“快”与“慢”?
问题1’
从图像看, 内,哪一段图像更“陡峭”?
问题2’
如何量化图像的“陡峭”程度?
割线斜率
问题情境2
某市2004年4月20日最高气温为33.4℃,而4月19日和4月18日最高气温
分别为24.4℃和18.6℃ ,短短两天时间,气温陡增14.8℃,闷热中的人们无不感叹:“天气热得太快了!”但是2004年3月18日最高气温3.5℃与4月18日最高气温18.6℃ 进行比较,两者温差为15.1℃,超过了14.8℃,而人们却不会发出上述感叹。
时间 3月18日 4月18日 4月20日
日最高气温 3.5℃ 18.6℃ 33.4℃
温差15.1 ℃ 温差14.8 ℃
问题3
由图表:从3月18日到4月18日和从4月18日到4月20日,哪一段时间气温变
化得更快?
问题4
如何量化温度变化的“快”与“慢”?
以3月18日作为第一天,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
问题3’
图中哪一段图像更“陡峭”?
问题4’
如何量化图像的“陡峭”程度?割线斜率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