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ppt(课件+教案+素材,18份打包)
-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课件+教案+素材 (18份打包)
4《归园田居》教案.doc
4《短歌行》教案.doc
4《涉江采芙蓉》教案.doc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4课《采薇》课件.pptx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4课《氓》课件.ppt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4课《诗经·卫风·氓》朗读与赏析.flv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5课《离骚》课件.pptx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5课《离骚》朗诵.flv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6课《孔雀东南飞》课件.ppt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6课《孔雀东南飞》配乐诵读.swf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6课《孔雀东南飞》字词整理课件.ppt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短歌行》曹操横槊赋诗.flv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短歌行》课件.ppt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归园田居》.flv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归园田居》课件.ppt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归园田居》诗朗诵.flv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涉江采芙蓉》.mp3
[中学联盟]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涉江采芙蓉》课件.ppt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8226;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
……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
基本信息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
张亚琴
茶陵三中
教材分析
了解中国古体诗歌,掌握古体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品析古体诗的语言及情感,把握诗歌形象及诗歌艺术特色。
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五言诗,相对于《诗经》的四言,五言诗虽只增加了一个字,但诗歌的音韵,诗歌的节奏,诗歌的容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此诗,对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演变是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此诗难度不大,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的解读,因此,在教学上,可以多引导学生就此进行探讨。
通过对前面诗歌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对于诗歌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学习的气氛是浓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