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管见
- 资源简介:
约3180字。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管见
杨永强
(重庆市綦江县实验中学, 401420)
【摘要】今天的高中学生在未来数学领域中的造诣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和心里健康成长,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自我效能感;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数学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有别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属于非智力因素培养范畴。这一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予以提出,足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兼负着培养和开发学生智力的责任,而且也承担着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任。学生非智力因素内容宽泛,其自我效能感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及其在数学领域的长足发展力,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无疑,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离不开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解读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当时班杜拉为其下的定义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信心就足,就能主动接受数学问题的挑战,生发无尽的数学学习力;相反,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信心就将被削弱,产生畏难情绪,逃避数学学习,对外界给予的帮助就可能进行无条件的自我“封锁”,那时即便是高水平的教师对之也无济于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举措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