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7240字。
南充市2023-2024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氢能是低碳,甚至零碳排放,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国际氢能源委员会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进入氢时代,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同时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氢能的使用,既可以每年减少几十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领域,提供几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目前氢能的利用,特别是在汽车燃料电池上实现了应用的突破。除了在汽车上应用以外,还可以应用在深海潜水、无人机、高速列车等设备上,只要是移动器件需要动力的地方,氢燃料电池都可以应用。5G时代所有基站的能源体系、供电系统也可以用氢。在生活中分布式发电方面,实际上每家每户都可以放一个氢燃料电池的发电小装置,用来制冷制热、发电供电,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可以利用它。另外,一个氢气管道进入家庭就可以供给所有需要的能源,非常高效便捷。
氢能源做的燃料电池与锂动力电池相比较,锂动力电池在重载航空航天或者大型移动器件上作为主动力电源,它的续航里程不够,能量密度也没有氢燃料电池高。所以,像航空航天大功率的这种运输工具,使用氢燃料电池是非常适合的。
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814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欧洲、亚洲、北美仍是加氢站建设的主要地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氢能源的发展利用提高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我国氢能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售18197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17座,位居全球首位。据预测,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
(摘编自干勇《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材料二:
氢能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氢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负荷侧均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是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优质介质。随着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氢能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占据重要位置。目前,我国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面临重大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氢能的使用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为几千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B. 氢燃料电池的特点决定了它比锂动力电池更适合做航空航天这种大功率运输工具的主动力电源。
C. 我国的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较缺乏制取绿氢的可再生能源,这是目前氢能成本较高的一个原因。
D. 如果绿氢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同类型传统产品,我国氢能产业链产值将大幅增加。
2. 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例子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期间,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服务保障冬奥。
B. 氢通过燃料电池或燃气轮机发电,用于电网平衡(调峰)等。
C. 把我国每年近1000亿度的弃电用来制氢,可降低氢能成本。
D. 在重型柴油车密集的港口地区实行“柴改氢”解决雾霾问题。
3. 下列对材料三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氢气制取技术领域而言,中国应投入更多力量提高该项技术水平,以实现全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
B. 在氢气储运技术领域,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熟期和饱和期的到来远早于美国和全球的平均水平。
C. 为避免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中国还需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D. 从整体上看,中国关于氢能的各项技术兴起晚于全球水平,但后来居上,均较全球更早达到饱和期。
4. 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氢能,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5. 4月28日,2024中关村论坛“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请结合材料对我国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拟写几点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提供了就业岗位”有误,应是预测2050年的情况。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