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6月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500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6月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学形象学亦即文化间阐释学探讨“他国形象”,这不仅需要了解和认识陌生的文化、语言和心态,更要深刻认识自我文化的价值观。按照现象学的说法,形象是自我指涉的,指向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如巴柔所说:“我‘观看’他者,而他者形象也在传递我本人的某种形象。”他者文化形象总能映照出观察者自我社会的价值观,研究他者形象也是在自我分析。对陌生文化整体特性的判断,与对自我文化的界定密切相关,二者处在不可分的关联之中。这就会给我们提出诸多问题:在观察异域文化时,什么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什么不那么醒目?他者文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的世界观,或者与之相悖?我们见重熟识的还是陌生的事物?倘若见不到与自我文化的可比之处,就一定能发现他者的文化特征吗?另有一个问题是,文学研究所呈现的解释或理解,能在多大程度上加深对陌生文化的理解?
②哲学家和比较文学家布伦纳简要概括了晚近阐释学讨论的起始缘由:“陌生性凸显理解的必要性,只有熟悉性才能解决问题——这依然是状写阐释学讨论之当代状况的核心句子。”这个观点很能让人想起伽达默尔之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熟悉性和陌生性的两极对立,而诠释学的任务就是建立在这种两极对立上。”也就是说,陌生的事物希望被理解,也就可能成为熟悉的事物。从根本上说,要解释文化间的相遇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里存在的不是同一文化的不同时代所造成的陌生性,而是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或者共同的生活世界。有学者根据伽达默尔的观点,引申出两种激进立场:“要么领悟伽达默尔的普遍阐释学,因为它要历史地将异己的东西融入自我,要么排除理解陌生东西的任何可能性。”第一种情形无异于强行接受陌生文化,第二种情形则属于文化相对主义,从根本上排除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③拉丁语中有两个不同的“他者”代词,“ alter”和“alius”。作为法国诗学中“alter”和“alius”的例子,莫哈援引了洛蒂的《东方》和谢阁兰的《远古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两种异域情调,能够见出法国浪漫东方梦的典型特征。莫哈区分了两个互补的概念——“陌生感”和“相异性”。“陌生感”以外国人形象来衬托和表达自我,并直接源于一种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异性”则是我们知之甚微的陌生人,亦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他认为,文学中亦能见出“陌生感”与“相异性”的差别,这对探索文学中的他异者或陌生人尤为重要。
④陌生性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现象,它并不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或不再知道某人某事,也不总是带着纯粹消极的意味。相反,它更多的是“一种鲜活的缺席形式,一种在场的缺席,一种咫尺天涯”。萨特、梅洛庞蒂、列维纳斯都曾不厌其烦地论述陌生性问题。胡塞尔也早就关注这个问题,但并未刻意寻找陌生性,他只是遇见了这种现象。当他说出这个关键词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胡塞尔在其“巴黎演讲”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陌生性的自相矛盾的定义,他在回答何为陌生性的问题时,将之描述为“事实可以证明的原本不可接近之事物的可接近性”。换言之:有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可以接近的,但又是无法把握和企及的。
⑤人们赋予陌生文化某些特性和基本结构,亦即高度化约和统一的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只有了解和认识陌生的文化、语言和心态,继而深入认识自我文化的价值观,才能去探讨“他国形象”及诸多问题。
B. 从根本上去分析,文化间的相遇之所以难以解释,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生活世界。
C. 哈莫区分的“相异性”与“陌生感”中,前者源于社会集体想象且服务于自我表达,后者强调对他者的尊重与认可。
D.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主张将外来文化完全融入自身,以消除文化间的陌生性,这遭到文化间阐释学倡导者的反对。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的一项是(______)
A. “文学形象学”今昔差别与认知偏差 B. “形象”:陌生性、虚构和视域融合
C. “文化间阐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D. 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前理解”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加点词“阐释学循环”原理的一项是(______)
A. 运用现代环保理念对《诗经》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进行重新评价。
B. 运用中国传统“阴阳”观念解读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里的“存在与虚无”。
C. 通过剖析《红楼梦》人物与贾府命运走向,实现个人与贾府互观理解。
D. 通过比较中西方悲剧的差异性,提炼归纳出“命运抗争”的普遍主题。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陌生性”在文化间阐释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材料中瓦尔登费尔斯提出“外人中有我,我中有外人”,强调文化间性的内在交织。请结合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分析在当代跨文化阐释中如何实现“陌生性”与“自我认同”的辩证统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霜下的梦[注]
茅盾
七八岁以至十一二,大概是最会做梦最多梦的时代罢?梦中得了久慕而不得的玩具;梦中居然离开了大人们的注意的眼光,畅畅快快地弄水弄火;梦中到了民间传说里的神仙之居,满攫了好玩的好吃的。当母亲铺好了温暖的被窝,我们孩子勇敢地钻进了以后,嗅着那股奇特的旧绸的气味,刚合上了眼皮,①一些红的、绿的、紫的、橙黄的、金碧的、银灰的,圆体和三角体,各自不歇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