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390字。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调研时间150分钟。
2.请把选择题的答案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mm 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
由于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经验,所以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当我们的兄弟在受拷问时,只要我们自己自由自在,我们的感觉就不会告诉我们他所受到的痛苦。它们决不、也决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围,只有借助想象,我们才能形成有关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通过想象,我们设身处地地想到自己忍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我们似乎进入了他的躯体,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个人,因而形成关于他的感觉的某些想法,甚至体会到一些虽然程度较轻,但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由于任何痛苦或烦恼都会使一个人极度悲伤,所以当我们设想或想象自己处在这种情况之中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同我们的想象力的大小成比例的类似情绪。
引起我们同情的也不仅是那些产生痛苦和悲伤的情形。无论当事人对对象产生的激情是什么,每一个留意的旁观者一想到他的处境,就会在心中产生类似的激情。我们为自己关心的悲剧或罗曼史中的英雄们获释而感到的高兴,同对他们的困苦感到的悲伤一样纯真,但是我们对他们的不幸抱有的同情不比对他们的幸福抱有的同情更真挚。
“怜悯”和“体恤”是我们用来对别人的悲伤表示同感的词。“同情”,虽然原意也许与前两者相同,然而现在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
在某些场合,同情似乎只来自对别人一定情绪的观察。激情在某些场合似乎可以在转瞬间从一个人身上感染到另一个人身上,并且在知道什么东西使主要当事人产生这种激情之前就感染他人。
但并非情况总是这样。有一些激情的表露,在我们获悉它由以产生的事情之前,引起的不是同情,反而是厌恶和反感。发怒者的狂暴行为,很可能激怒我们去反对他本人而不是他的敌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发怒的原因,所以也就不会体谅他的处境,也不会想象到任何类似它所激发的激情的东西。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其发怒的那些人的情况,以 及后者由于对方如此激怒而可能遭受的伤害。因此,我们容易同情后者的恐惧或忿恨,并 立即打算同他们一起反对使他们面临危险的那个发怒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 谅这种激情。在知道发怒的原因之前,我们对此都是打算加以反对的。
对人性稍存的那些人来说,在使人面临毁灭状态的所有灾难中,丧失理智看来是最可怕的。他们抱着比别人更强烈的同情心来看待人类的这种最大的不幸。但那个可怜的丧失 理智的人却也许会又笑又唱,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幸。因此,人们看到此种情景而感 到的痛苦并不就是那个患者感情的反映。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
(节选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认为行“仁”应当“推已及人”,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同时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怜悯或同情是天赋的人的本性,因此人们经常会关注到他人的命运。
B.材料一认为,同情可以通过对别人情绪的观察,借助设身处地的想象的方式获得。
C.材料二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承认人是具有“动物性”的,并且需要对此加以控制。
D.材料二认为,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最本质的区别是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极其自私的人,或许没有品行高尚的人感受敏锐,但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B.人们对发怒者厌恶反感,是出于同情的天性,想象到了激怒可能带来的伤害。
C.儒家认为“仁”来自于人性内部,与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同情心的由来一致。
D.儒家认为若受外部环境的阻碍,本应从内部自然发展的“四端”,就会变成恶。
3. 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因被丈夫抛弃、被国王驱逐而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她虽然失去理智,却依然能得到读者同情。
B.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战士们击沉了敌人的大船,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读到这里,读者会产生愉悦的情绪。
C.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反复向人说阿毛的故事,“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D.当读到《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读者会为宝黛二人的命运一掬同情之泪。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语言表达各具特色,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二中孟子提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怵惕恻隐之心”产生的过程。(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云初记
孙犁
春儿回到家里,月亮已经照满了院,她开开屋里门,上到炕上去,坐在窗台跟前,很久躺不下。她侧着耳朵听着,远远的田野,有起风的声音。
她出来,西北角上有一块黑云,涌得很快,不久,那一面的星星和树木,就都掩盖不见了。干燥的田野里,腾起一层雾,一切的庄稼树木、小草和野花,都在抖擞,热情地欢迎这天时的变化。
半夜里下起大雨来,雨是那样暴, 一下子就天地相连。远远的河滩里,有一种发闷的声音,就像老牛的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