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430字。
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小说中,鲁迅笔下的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瘦伶仃”“癞疮疤”“黄辫子”“厚厚嘴唇”等,算是阿Q外貌上的显著特征。穷困潦倒,上无片瓦,下无分地,住在土谷祠里,只是由于“真能做”,有劳动力可以出卖,才得以存活,但他对于这种卑微地位,不曾有过抗争意识,反而还很自负,“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这是阿Q的人生状态。要为这样一个人画像,用线条的表现方法,捕捉瞬间的“阿Q相”,用来补足原文的艺术印象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插图、连环画皆因文生图,人物形象理应与文本中语言描述的“语象”形神俱似。
图像与文本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小说中文学描述的形象是间接的,文字语言之于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作者为创造出一个感人的、富有个性的形象,也会主动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文学接受理论也认为,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意向活动的意向性客体,其中的意向性关联物,促使接受者重构意向层次,生成一个审美对象,作品需要在读者接受层面最后完成。然而图像在本质上和语言表达不同,同一文本在不同画家笔下会体现出不同的面貌,即出于不同的理解、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形象原本。图像源于文本,又与原文存在距离与缝隙。同时,图像既自成一体,又与文本互为对照,互为补充。
鲁迅的小说《阿0正传》自1921年发表以来,为其绘图画像者时不乏人。刘岘以木刻的方式创作二十幅《阿Q正传》插图,于1935年出版发行,这是《阿Q正传》第一个单行本画集。刘岘作《阿Q正传》图画时,先试刻两幅寄给鲁迅看,鲁迅提了修改意见:“阿Q的像,在我心目中流氓气还要少一点,在我们那里有这么凶相的人物,就可以吃闲饭,不必给人家做工了。赵太爷可以如此。”刘岘的木刻以阴刻为主,人物掩藏在浓郁的色调中;造型概括,没有过多的细节描绘,甚至人物面目都有些模糊,有抽象化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动作符号来表达人物的状态。他几乎没有为阿Q特别“造像”,故事中的阿Q也只露出那么一点神情,这与他后来所刻的名人肖像写实画风完全不同。
蒋兆和的阿Q像则以水墨为材料,通过写实方法描绘而成。1938年他在北京朝阳门外遇见一个乡下人,垂头带辫,面色焦黄,神情忧郁,恰似他心目中的阿Q,于是请来做模特,创作了《与阿Q像》,塑造了一个低着头、嘴巴微微张着、手不知放在何处的卑微、瘦削的底层人物形象。周作人曾对此画给予充分肯定:“阿Q这人,在《正传》里是可笑可气又可怜的,蒋君所画能够抓到这一点,我觉得大可佩服,那一条辫子也安放得恰好,与《漫画》迥不相同。”这里提到的漫画,就是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1939年周作人写了一篇文章,对于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提出了批评,指出其缺乏辛辣的讽刺,其温婉的笔触被批评为“浮滑”。冯雪峰批评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没有擒住阿Q的精神,缺乏画的生命,不能得到一个绘画上的活的阿Q的形象,还说:“他一向的命意和笔法,我是以为陈旧、肤浅、平庸的。”
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虽然遭到周作人、冯雪峰的否定性批评,但是却不断再版,至1951年已发行了十五版。丰子恺在第十五版序言中说:“这画册是十二年前(1939)避寇居桂林时所作的。原序末了说:‘全民抗战正在促吾民族之觉悟与深省。将来的中国,当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Q的环境。’当时不过希望而已,岂料十二年后十五版的时候,中国民族果然因了人民解放而一齐站起,振作自新,果然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0的环境的存在了!这是何等使人兴奋而可庆的事。现在我们真有资格可以告慰鲁迅先生在天之灵了!"
(摘编自王文新《文学作品绘画改编中的语图互文研究》)
材料二:
鲁迅的小说,往往通过对人性的无情剖析和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来针砭时弊。不少画家喜欢将鲁迅小说作为再创作的素材,绘制插图或连环画。丰子恺就先后为《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多部作品绘制过连环图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家创作文学形象要源于文本,但要做到用线条表现人物、和文本语言形象“形神俱似”是不容易的。
B.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读者能够重构意向层次,产生一个全新的审美对象。
C.丰子恺以“言简意繁”为自己的漫画标准,他以简笔绘出的阿Q形象,憨厚中有麻木,朴实里见悲哀。
D.丰子恺认为绘画构图应规则又有变化,不太偏不太正,若只有一个物象,在画面三分之一处最为美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鲁迅对刘岘画作的修改意见可知,刘岘没有认真研读小说,他几乎没有为阿Q特别“造像”,人物面目都有些模糊、抽象。
B.蒋兆和以水墨为材料,用写实方法塑造的阿Q形象,受到了周作人的充分肯定,可见水墨画法比木刻更容易创造文学形象。
C.丰子恺在画册原序中写道:“将来的中国,当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Q的环境。”这是他的希望,也是他创作漫画的根本动力。
D.鲁迅影响极大,其小说包含对人性的无情剖析和对社会的深刻批判,这是画家喜欢将鲁迅小说作为再创作素材的一大原因。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有小说原著内容的引用,有不同画家的创作经历,还有不少名人对画作的评论,充分论述了作者的观点。
B.材料二中俞平伯和朱光潜都谈到丰子恺的画作,从中可看出他们能够深刻领悟丰子恺“言简而意繁”的创作原则。
C.从材料一的刘岘单行画本集、蒋兆和的造像到材料二丰子恺漫画理论的详尽阐释,可知丰子恺塑造的阿Q更成功。
D.材料一、二都引用了他人对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的评价,前者侧重否定性评价,后者则侧重肯定性评价。
4.周作人与冯雪峰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批评丰子恺的漫画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中写到“《漫画<阿Q正传>》不断再版,至1951年已发行了十五版”,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不断再版的原因。(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 居
艾青
我搬到乡间来了,住在一个农人家里,我的隔壁是一个猪栏。
房间是低矮的,站起来,伸手可以触到瓦片。在倾斜着的屋顶中间,嵌了两片明瓦,整天,阳光从这透明的洞里射进来,直到微湿的泥地上,成了两片浅黄色,于是,时间就以无比悠闲的脚步,移动着……
房子的四壁是泥墙,上面遗留着已经破烂的白报纸,在这白报纸上,有着许多土黄的条纹,显然的,这是被雨水冲化了的墙土流到上面所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