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6 15:12: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38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关于《春秋》的讨论中,将《春秋》视为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世界模型:具有启发性,因为它传达了孔子贤明的判断;具有典范性,因为它教会我们自己理解世界;具有诊断性,因为它帮助我们辨别错误并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行为。司马迁写作的历史以类似的方式运转,他想通过《史记》努力地去塑造他的模型,从而影响这个世界。
  我们谈到“改变历史的书籍”,不能不想到《春秋》和《史记》。《史记》就像它的原型《春秋》一样,都是企图用说教的形式来代替世俗的权力对社会产生作用。正如司马迁对《春秋》的描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在这种观点里,《春秋》本身被当作人类世界的规则。所以,司马迁认为《春秋》必须被阅读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实现孔子“为国以礼”的理想。正如孟子所写:“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所有这一切背后的认识是,通过正名可以重塑世界。孔子强调名称与实际事物应当相符,即每个社会角色都应该符合其名称所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反叛和谋杀在书中被明确定罪,这些行为就会因被震慑而消失,社会的和谐就不再依赖于严格的法律和惩罚,而是通过“礼”这种神奇的、非强制的手段。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这里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正确的言语必须受到礼制的约束,如果言语被不适当地使用,将导致混乱和道德失衡。
  《论语》中有两个段落表明了孔子著名的“正名”主张。其一,他指出,如果被邀请去治理卫国,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正名。当他的对话者对这个计划表示惊讶时,孔子解释说,名不正将导致礼乐不兴,这样会导致刑罚失当。其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换句话说,孔子认为社会的顺利运转取决于人们正确履行社会规约他们的角色。
  汉代的学者认为,他们仍然可以从《春秋》中听到孔子的声音,他们急切地找寻文本,从中寻找孔子如何用恰当的词语评论历史事件的证据。因此,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关于《春秋》的讨论中写道,有国者、为人臣者、父亲和儿子都必须学习《春秋》,这样他们才能恰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避免导致被误解的灾难。他继续写道:“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司马迁的这段文字清楚地提到了孔子的“正名”学说,当他提出他的《史记》以《春秋》为蓝本时,他的意思是,《史记》继承了孔子通过语言改造世界的方案。
  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司马迁在践行这种方案。虽然历史事实可能无法充分表现奖善惩恶的“天道”,但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识别有价值但被遗忘的个体,通过谴责那些因行为而损害了良好声誉的人,增加宇宙中正义数量的累积。历史学家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工作来验证天道。对历史学家来说,完成他们试图发现的过程似乎是一个无望的循环,但司马迁从未认为历史学家只是一个中立、客观的观察者。相反,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历史学家在宇宙的顺利运转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侯格瑞《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之“改造世界”)
  材料二:
  侯格瑞阅读《史记》的方法有两大亮点:首先是独特的阅读视角,即凌空鸟瞰、把握全貌。每一个人读《史记》都是一篇一篇地读,侯格瑞本人也一定是这样。但侯氏的阅读方法与一般读者大相径庭的是:侯氏是鸟瞰,一般读法是在地面上平视。《史记》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宇宙世界”,鸟瞰才能看到全貌,平视只能看到一个局部。在这里,“阅读”已不只是在浏览,而是探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非常重视名称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出“正名”的主张,希望通过言语的形式实现其“为国以礼”的思想。
  B. 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并不会完全客观地记录历史,他主要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去验证天道,达到奖善惩恶、改造世界的目的。
  C. 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力主要来自《春秋》,他认识到《春秋》的多种功能,想以此为蓝本书历史来影响世界。
  D. 材料二总结了侯格瑞阅读《史记》方法中的两大亮点,但材料一主要展示其独特的阅读视角,几乎不涉及独特的阅读方式。
  2. 材料二中关于侯格瑞“鸟瞰式阅读”与普通读者“平视阅读”的本质区别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否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体命运。 B. 是否将《史记》视为“宇宙世界”模型。
  C. 是否按时间顺序排列历史事件。 D. 是否撰写研究论文表达个人观点。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对《史记》认识的一项是(   )
  A. 《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史记》叙述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对刘邦动杀机,把项羽塑造成重“礼”之人。
  C. 《史记》根据个人的地位和影响把人物传记部分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类。
  D. 《史记》把孔子、陈涉等身份相对低微之人列入记述诸侯的“世家”之内。
  4. 侯格瑞在材料一中谈自己对《史记》的理解和评价,为什么用大量篇幅讲述《春秋》和孔子?
  5. 《史记•屈原列传》讲述了在楚国日趋衰亡的背景下屈原由被楚怀王信任、疏远到流放的过程,以及与渔父对话和投江自尽的细节,前人评价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结合材料二说说我们该怎样深读这篇史传。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司马迁的《史记》创作理念和侯格瑞的阅读方法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历史著作的功能与阅读策略。材料一强调《史记》作为改造世界的工具,继承了《春秋》的“正名”思想,旨在通过历史叙述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塑。材料二则聚焦侯格瑞的“鸟瞰式阅读”和“演示创作过程”的独特方法,揭示了深度阅读如何超越传统的历史事件分析,进入历史思维的更高境界。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展示了历史写作与阅读的深刻互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力主要来自《春秋》”错误。原文说“司马迁在关于《春秋》的讨论中……他想通过《史记》努力地去塑造他的模型,从而影响这个世界”,表明司马迁创作《史记》受《春秋》影响,想塑造模型影响世界,但说“创作《史记》的动力主要来自《春秋》”过于绝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①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蝶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