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130字。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歌德很早就有了接触中国文化的各种条件,但这种机会都没有引起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甚至在很多时候是批判的态度。在歌德自传中,他提到了童年时代参观蜡布工厂时,对蜡布上的中国画发表的议论:“在后一种蜡布上头是由熟练的工匠以毛笔绘画中国的怪诞的花卉。”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歌德当时的审美趣味,他对中国花卉用“怪诞的”来形容,对中国制的壁衣加以讥评,他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反对矫揉造作。
18世纪70年代,德国文坛出现了“狂飙运动”的浪潮,而歌德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狂飙运动”在德国出现的时候,正是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学者对中国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时候,也是中国风最盛行的时候,而文化民族主义是德国“狂飙运动”参与者们主张“去法国化”的思想基础,既然法国在那时是“中国风”的“风眼”,那么受文化民族主义支配的狂飙学者,在否定洛可可艺术,摒弃法国文化影响的同时,连同“中国风”也一同抨击,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歌德正式接触中国文学大概开始于1776年,在这一年的1月12日的日记中,歌德写道:“清晨读小说,话题是中国小说……。”此后的数十年时间,没有查阅到歌德接触中国文学的相关记录。直到1827年,歌德在2月3日的日记中两次提到了英译《花笺记》,这本书中另收有若干中国古籍《百美新咏》中的诗篇,歌德为这首诗写了引言,在引言里他称《花笺记》为“一部伟大的诗篇”。歌德在魏玛图书馆借阅《花笺记》后发表了他的感言,他认为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他们一样,能感到中国人是他们的同类人,甚至比起西方人,在中国的一切都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描写,他感到在中国人与大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歌德还发现其中很多的典故涉及道德与礼仪。他由此发表感慨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歌德通过《花笺记》洞察到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他把中国人视为同类人,而且觉得他们生活得更纯洁和明朗,没有强烈的情绪和无穷的渴望。他还赞赏了中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引文最后他还指出了道德和礼仪是中国封建社会维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歌德对他接触的中国文学都流露出褒扬之意。歌德不仅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品味其中的闲适意境,更是从汉诗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他从托姆斯英译的《花笺记》所附的《百美新咏》中选了9首诗重新翻译,并发表了其中的四首。《百美新咏》触发了歌德的创作灵感,甚至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觉地使用中国题材,最著名的当属1827年所作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人们把这首诗看作取材于中国的作品,并不是指其内容,而是他所创造的意境,他创造了歌德心目中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意境,在这首组诗中,歌德将他这一时期的个人心境与他所体会到的中国文学的美妙境界作了很好的艺术融合。
(摘编自吴悦茜《歌德的中国缘与中国观的变迁》)
材料二:
那么对于下列问题:“歌德小说与中国小说究竟有无共同之处?”我们还是摘录歌德本人的言论来作答。歌德曾对爱克曼谈到:“那里的人们思考,行动与感受几乎完全同我们一样,人们立即就可感觉出两者间的相同。只是在他们那儿发生的一切被反映得更清晰,纯洁,更具道德风范;一切都表现得很理智、市俗,没有巨大的激情与诗一般的高潮,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德早年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反对矫揉造作,他认为蜡布上头由熟练的工匠以毛笔绘画的中国花卉是怪诞的,可见他并不欣赏。
B.歌德后来把中国人视为同类人,赞赏了中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还认为道德和礼仪是中国封建社会维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C.歌德认识到自然在中国诗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这与他的自然审美观是有区别的,中国诗歌里的自然是与人共存的。
D.歌德发现了中国诗的某些特征,从中受到了启迪,这对他的暮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始模仿用短诗形式进行诗歌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德国文坛“狂飙运动”浪潮的代表人物的歌德抨击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风的盛行对德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B.歌德能够对中国文学有比较深刻和独到的理解,并汲取了创作灵感,得益于他能够接触、阅读甚至转译中国文学作品。
C.歌德认为自己的小说《海尔曼与多罗特》,和中国的小说以及英国理查逊的小说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当时中国小说的影响力很大。
D.中国诗人侧重于自然主题的描写,表达精练,诗式短洁,正好与歌德老年诗风相吻合,可见东西方诗人的审美观及对艺术的根本理解是一致的。
3.下列表述最适合证明歌德的文学创作已经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1789年,歌德在他的诗歌《威尼斯警句》中提到中国,在诗中的一节他写道:“连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镜屏?”
B.赫尔德谈及中国时说:“它是一具奇怪的满身涂满香膏,画满象形文字符,并用丝绸包裹着的木乃伊……”当时歌德受赫尔德的影响。
C.中国戏剧《赵氏孤儿》的题材涉及复仇的故事。歌德的戏剧《爱尔奔诺》虽然也有复仇的情节,但两部戏剧的思想背景却截然不同。
D.歌德晚年随着对中国文学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文化持褒扬态度,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这样著名的诗作。
4.两则材料都介绍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歌德《迷娘》这首诗的节选部分,你认为它与中国诗歌有哪些相似特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子熟了
陈年喜
邻居家的李子熟了。
邻居举家去了远方。只留一棵李子树在竹园边。竹林茂盛,好多年,没有人再使用竹子,也没有人掰竹笋,它一下铺盖了方圆左右的地盘,要不了几年,恐怕就没李子树什么事了。
①李子树正年轻,花开得繁,果子也结得繁,不像老了的树,雷大雨小,只有开头的气势。李子这种果子品种很杂,单论颜色,有五六种,但这一棵是黄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