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 资源简介:
约8340字。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领会作品主题,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3.进行专题探究,理清故事情节,探究作品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儒林外史》相关知识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
教师:
同学们,对《儒林外史》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出示课件1)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预设:(出示课件3)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预设:(出示课件4)
3.背景资料
预设:(出示课件5)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4.讽刺文学常识
预设:(出示课件6)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